基于耦合模型的襄阳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绪论 | 第12-19页 |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17-19页 |
| 1.3.1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2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2.1 数据来源 | 第19页 |
| 2.2 基础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2.2.1 基础理论 | 第19-20页 |
| 2.2.2 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 第20-24页 |
| 2.2.3 耦合模型构建 | 第24-25页 |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5-27页 |
| 3.1 地理位置 | 第25页 |
| 3.2 自然条件 | 第25-26页 |
| 3.3 土地资源 | 第26页 |
| 3.4 社会经济条件 | 第26-27页 |
| 4 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分析 | 第27-44页 |
| 4.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分析 | 第27-35页 |
| 4.1.1 土地利用过程 | 第27-29页 |
| 4.1.2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数据集构建 | 第29-31页 |
| 4.1.3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 4.2 生态环境评价分析 | 第35-44页 |
| 4.2.1 生态环境变化过程 | 第35-36页 |
| 4.2.2 生态环境评价数据集构建 | 第36-39页 |
| 4.2.3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分析 | 第39-44页 |
| 5 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 | 第44-53页 |
| 5.1 耦合协调程度评价 | 第44-47页 |
| 5.2 综合分析 | 第47-53页 |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3-57页 |
| 6.1 结论 | 第53-54页 |
| 6.2 建议 | 第54-56页 |
| 6.3 不足之处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附录 | 第60-65页 |
| 附录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第60-62页 |
| 附录2: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原始数据 | 第62-64页 |
| 附录3: Matlab程序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