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特林克戏剧中“门”的功能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绪论 | 第10-2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三、研究方法、意义及价值 | 第19页 |
四、研究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从意象到结构:“门”的文本叙事功能 | 第21-34页 |
第一节 构成戏剧的中心意象 | 第21-25页 |
一、象征的表现手法 | 第21-24页 |
二、突出“死亡”主题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塑造“非典型”人物 | 第25-30页 |
一、重复而缺乏形体的戏剧动作 | 第26-27页 |
二、“不出声”的对话 | 第27-29页 |
三、人物是“世界观”的概括 | 第29-30页 |
第三节 从“等待结构”到“追寻结构” | 第30-34页 |
一、摒弃了外部行动的“门内等待” | 第30-32页 |
二、具有使命感的“门外追寻” | 第32-34页 |
第二章 从背景到心灵:“门”的舞台演剧功能 | 第34-44页 |
第一节 “梦魇式”的舞台效果 | 第35-41页 |
一、神秘的舞台背景 | 第35-37页 |
二、紧张的戏剧氛围 | 第37-39页 |
三、朦胧的时空境界 | 第39-41页 |
第二节 人物内心感觉的投射 | 第41-44页 |
一、“看得见”与“看不见”的世界 | 第41-42页 |
二、心灵世界外化的戏剧场景 | 第42-44页 |
第三章 “物化”与乐观精神:“门”的思想哲理功能 | 第44-53页 |
第一节 “物化”形象与关系 | 第44-48页 |
一、主体意识淡薄的“傀儡” | 第45-46页 |
二、具有“理智生命”的舞台图像 | 第46-48页 |
三、“物化”关系 | 第48页 |
第二节 梅特林克戏剧观转折的载体 | 第48-53页 |
一、悲观精神到乐观精神的转折 | 第49-50页 |
二、“门”的载体作用 | 第50-53页 |
第四章 象征主义与静态戏剧:“门”的由来与影响 | 第53-62页 |
第一节 梅特林克的现代戏剧观 | 第53-57页 |
一、梅特林克的哲学思考 | 第53-54页 |
二、梅特林克的“象征主义戏剧观” | 第54-56页 |
三、梅特林克的“静态戏剧观” | 第56-57页 |
第二节 世纪之交的成长环境和社会历史态势 | 第57-59页 |
一、作家的成长环境和文化背景 | 第57-58页 |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 | 第58-59页 |
第三节 以“门”为载体的戏剧观 | 第59-62页 |
结语 | 第62-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