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法与民意的关系--以于欢案为视角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引言 | 第5-6页 |
第一章 于欢案暴露出司法与民意的冲突 | 第6-12页 |
一、发现问题 | 第6-8页 |
(一)案件背景 | 第6页 |
(二)于欢案一审判决引发民众对司法公正性的质疑 | 第6-8页 |
二、于欢案中司法对回应民意协调二者的紧张关系 | 第8-12页 |
(一)于欢案司法对民众评价依据的理性回应 | 第8-9页 |
(二)于欢案司法吸纳民意缓解司法与民意的冲突 | 第9页 |
(三)于欢案司法对民意回应的思考 | 第9-12页 |
第二章 司法与民意关系冲突的根源分析 | 第12-19页 |
一、民意本身具有局限性 | 第12-15页 |
(一)民众缺乏一定的信息鉴别能力 | 第12-13页 |
(二)民意追求的正义倾向于道德评价 | 第13-14页 |
(三)公众媒体监督的错位 | 第14-15页 |
二、司法及对民意的回应机制缺陷 | 第15-19页 |
(一)法律规范适用标准不够明确 | 第15页 |
(二)司法对民意评判渠道缺陷 | 第15-16页 |
(三)人民陪审员制度缺陷 | 第16-19页 |
第三章 解决司法与民意冲突的路径 | 第19-28页 |
一、民意对司法具有积极作用 | 第19-23页 |
(一)民意中蕴含合理性 | 第19-20页 |
(二)民意可以促进司法正义 | 第20页 |
(三)公民对司法的合法监督是吸收民意的法理基础 | 第20-21页 |
(四)司法吸收民意不必然损害审判独立 | 第21-23页 |
二、完善司法回应机制 | 第23-28页 |
(一)明确法律规范适用标准 | 第23-24页 |
(二)建立司法的民意评判机制 | 第24-26页 |
(三)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 | 第26-28页 |
结语 | 第28-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9-30页 |
致谢 | 第30-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