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现代医学妇产科疾病论文

阿胶对薄型子宫内膜(精血亏虚证)的临床靶向药效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部分 薄型子宫内膜的体质及黄体期热代谢特点第15-29页
    1 研究对象第15-17页
        1.1 病例来源及研究对象第15页
        1.2 诊断标准第15-16页
            1.2.1 薄型子宫内膜的诊断标准第15页
            1.2.2 健康正常人的判定标准第15-16页
        1.3 纳入标准第16页
            1.3.1 薄型子宫内膜组第16页
            1.3.2 健康对照组第16页
        1.4 排除标准第16-17页
        1.5 体质判定标准第17页
    2 研究方法第17-21页
        2.1 研究方案设计第17-18页
        2.2 研究资料的收集第18页
            2.2.1 一般信息表第18页
            2.2.2 体质量表第18页
        2.3 子宫内膜的测量方法第18页
        2.4 红外热成像扫描第18-21页
            2.4.1 红外热成像仪器第18-19页
            2.4.2 扫描环境的要求第19页
            2.4.3 红外热成像扫描前注意事项第19页
            2.4.4 红外热成像图的采集第19-20页
            2.4.5 区位选择及热值测定第20-21页
    3 统计方法第21-22页
    4 结果第22-29页
        4.1 一般情况分析第22-25页
            4.1.1 年龄分布情况第22页
            4.1.2 文化程度分布情况第22-23页
            4.1.3 不良妊娠史分布情况第23页
            4.1.4 妇科手术史分布情况第23-24页
            4.1.5 薄型子宫内膜厚度分布情况第24页
            4.1.6 薄型子宫内膜厚度的相关性分析第24-25页
        4.2 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体质分布特点第25-27页
            4.2.1 薄型子宫内膜组与健康对照组体质频次分布情况第25-26页
            4.2.2 薄型子宫内膜组与健康对照组体质分布情况第26-27页
            4.2.3 薄型子宫内膜组与健康对照组兼夹体质分布情况第27页
        4.3 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黄体期)的热代谢特点第27-29页
第二部分 阿胶对薄型子宫内膜(精血亏虚证)的靶向药效研究第29-72页
    1 研究对象第29-30页
        1.1 病例来源及研究对象第29页
        1.2 诊断标准第29页
            1.2.1 薄型子宫内膜的诊断标准第29页
            1.2.2 中医精血亏虚证辨证标准第29页
        1.3 纳入标准第29-30页
        1.4 排除标准第30页
    2 研究方法第30-32页
        2.1 研究方案设计第30页
        2.2 治疗用药及使用方法第30-31页
            2.2.1 东阿阿胶第30-31页
            2.2.2 太极阿胶第31页
        2.3 红外热成像动态扫描第31-32页
            2.3.1 红外热成像仪器第31页
            2.3.2 扫描环境的要求第31页
            2.3.3 红外热成像动态扫描注意事项第31-32页
            2.3.4 红外热成像动态扫描的方法步骤第32页
        2.4 靶向药效的评价方法第32页
    3 数据分析第32-33页
    4 结果第33-57页
        4.1 一般资料第33页
        4.2 阿胶动态扫描各区位各时间点相对热值第33-57页
            4.2.1 太极阿胶动态扫描各区位各时间点相对热值表第33-35页
            4.2.2 太极阿胶各区位各时间点相对热值与0min相对热值差值表及趋势图第35-42页
            4.2.3 太极阿胶药效靶点小结第42-43页
            4.2.4 东阿阿胶动态扫描各区位各时间点相对热值表第43-45页
            4.2.5 东阿阿胶各区位各时间点相对热值与0min相对热值差值表及趋势图第45-52页
            4.2.6 东阿阿胶药效靶点小结第52-54页
            4.2.7 太极阿胶与东阿阿胶靶点区位药效强度比较第54-57页
    5 典型病案第57-62页
    6 讨论第62-71页
        6.1 薄型子宫内膜患者多为阳虚质、气虚质第62-64页
        6.2 薄型子宫内膜患者黄体期具有“宫寒”及脑、心供血不足的热代谢特点第64-66页
        6.3 温补精血是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有效治法第66-71页
    7 结论第71-72页
创新点第72-73页
问题与展望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9页
综述1 薄型子宫内膜中西医研究进展第79-95页
    参考文献第88-95页
综述2 阿胶在妇科临床中的应用第95-106页
    参考文献第102-106页
附录1第106-110页
附录2第110-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线粒体母系遗传研究肾阳虚体质能量代谢低下的分子机制
下一篇:乌灵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心肾不交证)的临床疗效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