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 1.1 冰川简介 | 第12-14页 |
| 1.2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4-23页 |
| 1.2.1 冰川与大气圈 | 第14-15页 |
| 1.2.2 冰川与水资源 | 第15-16页 |
| 1.2.3 冰川与海平面 | 第16-17页 |
| 1.2.4 冰川与自然灾害 | 第17-18页 |
| 1.2.5 冰川与旅游资源 | 第18-23页 |
| 1.3 国内外冰川研究进展 | 第23-28页 |
| 1.3.1 科学考察研究阶段 | 第24-26页 |
| 1.3.2 冰川遥感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 1.4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 第28-30页 |
| 1.4.1 创新点 | 第28页 |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28-30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0-37页 |
| 2.1 研究区概述 | 第30-31页 |
| 2.2 地质历史与地势地貌 | 第31-33页 |
| 2.3 气候条件与冰川类型 | 第33-35页 |
| 2.4 区域植被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数据源与研究方法 | 第37-58页 |
| 3.1 数据源 | 第37-51页 |
| 3.1.1 遥感影像数据 | 第37-46页 |
| 3.1.2 数字高程模型 | 第46-50页 |
| 3.1.3 气象数据 | 第50页 |
| 3.1.4 其他数据 | 第50-51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51-55页 |
| 3.2.1 遥感影像预处理 | 第51-52页 |
| 3.2.2 冰川边界提取 | 第52-55页 |
| 3.3 冰川边界验证 | 第55-58页 |
| 第四章 喜马拉雅山冰川的分布与变化特征 | 第58-89页 |
| 4.1 冰川面积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58-65页 |
| 4.1.1 冰川总面积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58-60页 |
| 4.1.2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60-63页 |
| 4.1.3 喜马拉雅山东段、中段和西段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63-65页 |
| 4.2 不同海拔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65-67页 |
| 4.3 不同坡向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67-70页 |
| 4.4 不同坡度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70-71页 |
| 4.5 不同规模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71-77页 |
| 4.6 不同形态类型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77-79页 |
| 4.7 表碛物覆盖类型与表碛物非覆盖类型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79-82页 |
| 4.8 海洋型与大陆型冰川的分布和变化特征 | 第82-86页 |
| 4.9 小结 | 第86-89页 |
| 第五章 气候变化的时空特征 | 第89-102页 |
| 5.1 气候变化的时间特征 | 第90-95页 |
| 5.1.1 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90-94页 |
| 5.1.2 夏季均温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94-95页 |
| 5.2 气候变化的空间特征 | 第95-100页 |
| 5.2.1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气候变化特征 | 第95-98页 |
| 5.2.2 喜马拉雅山东段、中段和西段的气候变化特征 | 第98-100页 |
| 5.3 小结 | 第100-102页 |
| 第六章 冰川变化的主控因素分析 | 第102-121页 |
| 6.1 冰川对气候变化的滞后性研究 | 第102-105页 |
| 6.2 喜马拉雅山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 第105-108页 |
| 6.3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冰川与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 第108-110页 |
| 6.4 喜马拉雅山东段、中段和西段冰川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 第110-116页 |
| 6.5 近30年来喜马拉雅山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统计 | 第116-119页 |
| 6.6 小结 | 第119-12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 7.1 主要结论 | 第121-123页 |
| 7.2 不足与展望 | 第123-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44页 |
| 附录Ⅰ 图表目录 | 第144-146页 |
| 附录Ⅱ List of Figures and Tables | 第146-149页 |
| 在学期间的成果 | 第149-150页 |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