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当代网络小说中的“眩惑”性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英文摘要第5-6页
绪论第9-16页
    (一) 选题的依据及意义第9-10页
    (二) 研究现状第10-13页
    (三)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3-16页
一、“眩惑”的理论内涵及相关理论观念第16-38页
    (一) “眩惑”的理论内涵第16-24页
        1.“眩惑”的内在本质第16-22页
        2.“眩惑”的审美效应第22-24页
    (二) 中国古代的‘眩惑’观第24-30页
        1.“眩惑”:“中和”审美原则的背离第25-28页
        2.王国维的“眩惑”观第28-30页
    (三) 西方与“眩惑”相关的理论观念第30-38页
        1.古希腊的“文艺有害论”第30-31页
        2.叔本华的“媚美”论第31-33页
        3.后现代文化中的“坎普”与“媚俗”第33-38页
二、当代网络小说的“眩惑”问题第38-60页
    (一) 网络小说“眩惑”的文本特征第38-47页
        1.故事情节刻板化第40-42页
        2.语言安排浮夸化第42-43页
        3.人物形象模式化第43-46页
        4.文本意蕴空洞化第46-47页
    (二) 网络小说生产模式及其“眩惑”效应第47-52页
        1.市场的运作模式第47-49页
        2.作者的写作模式第49-51页
        3.读者的消费模式第51-52页
    (三) 网络小说接受中的“眩惑”第52-60页
        1.共鸣的肤浅化第53-55页
        2.审美领悟的缺席第55-56页
        3.审美延留的缺失第56-57页
        4.情感价值观的迷失第57-60页
三、对网络小说“眩惑”问题的批判反思第60-71页
    (一) ‘眩惑’问题的产生原因第60-65页
        1.社会原因第60-61页
        2.文化原因第61-62页
        3.心理原因第62-63页
        4.审美原因第63-65页
    (二) “眩惑”问题的危害第65-71页
        1.文本价值观的畸形第65-66页
        2.审美理想的困惑第66-67页
        3.评判机制的紊乱第67-68页
        4.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迷失第68-71页
四、当代网络小说“眩惑”问题的应对策略第71-80页
    (一) 作者:提升道德修养与审美素质第71-73页
    (二) 批评家:倡导“剜烂苹果”的批评精神第73-75页
    (三) 读者:提高对“眩惑”的甄别力与警觉性第75-76页
    (四) 监管机构:加强监督审查力度第76-80页
结语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6页
致谢第86-88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 及科研情况等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平衡与节制--《学衡》杂志杂缀栏目审美倾向与文化内涵研究
下一篇:《金瓶梅》中的僧道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