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碳基材料 | 第11-16页 |
1.1.1 石墨烯 | 第12-13页 |
1.1.2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 | 第13-16页 |
1.2 论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16-17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方法 | 第17-25页 |
2.1 概述 | 第17页 |
2.2 仪器药品 | 第17-19页 |
2.2.1 药品 | 第17-18页 |
2.2.2 仪器 | 第18-19页 |
2.3 材料的表征技术 | 第19-21页 |
2.3.1 X射线衍射技术 | 第19页 |
2.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19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19页 |
2.3.4 热重和差热分析 | 第19-20页 |
2.3.5 比表面分析 | 第20页 |
2.3.6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20页 |
2.3.7 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 第20页 |
2.3.8 磁性测试 | 第20-21页 |
2.4 锂离子电池性能参数指标 | 第21-22页 |
2.4.1 电池的容量 | 第21页 |
2.4.2 充放电倍率 | 第21页 |
2.4.3 理论容量 | 第21-22页 |
2.5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质测试 | 第22-23页 |
2.5.1 电池的组装 | 第22页 |
2.5.2 恒流充放电测试 | 第22页 |
2.5.3 交流阻抗测试 | 第22-23页 |
2.6 超级电容器性质测试 | 第23页 |
2.6.1 超级电容器组装 | 第23页 |
2.7 固体电极性质测试 | 第23-24页 |
2.7.1 固体电极组装 | 第23-24页 |
2.8 吸附染料罗丹明B的测试条件 | 第24页 |
2.9 催化制氢性能的测试条件 | 第24-25页 |
第三章 超顺磁性镍-碳-石墨烯复合材料合成及污水处理、催化产氢性质 | 第25-38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5-27页 |
3.2.1 材料制备 | 第25-26页 |
3.2.2 NGC复合材料吸附罗丹明B(RhB) | 第26-27页 |
3.3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27-32页 |
3.3.1 透射电镜分析 | 第27-28页 |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29页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9页 |
3.3.4 激光型拉曼光谱分析 | 第29-30页 |
3.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30页 |
3.3.6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分析 | 第30-31页 |
3.3.7 磁性分析 | 第31-32页 |
3.4 搅拌方式(自驱动搅拌与磁子搅拌)对NGC催化硼氢化钠制氢的结果与讨论 | 第32-34页 |
3.5 NGC复合材料吸附有机染料罗丹明B | 第34-36页 |
3.6 NGC复合材料吸附不同有机染料的结果与讨论 | 第36页 |
3.7 小结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四氧化三铁-碳-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电性能 | 第38-47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8-46页 |
4.2.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39-44页 |
4.2.2 FCG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4.2.3 FCG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 第45-46页 |
4.3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苯胺原位聚合掺杂石墨烯复合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性能 | 第47-59页 |
5.1 引言 | 第4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47-58页 |
5.2.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48-53页 |
5.2.2 NPG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 第53-56页 |
5.2.3 NPG复合材料超级电容器性能测试 | 第56-58页 |
5.3 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氧化镍-氮掺杂碳-石墨烯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 | 第59-67页 |
6.1 引言 | 第59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59-66页 |
6.2.1 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60-64页 |
6.2.2 NNG复合材料锂离子电池性能测试 | 第64-66页 |
6.3 小结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个人简历 | 第73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完成的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