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道路工程论文--道路建筑材料论文

冷再生沥青混合料性能与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1-14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11-12页
        1.3.2 技术路线图第12-14页
第二章 旧料性能评价方法与再生料强度形成机理分析第14-20页
    2.1 沥青路面再生方法适用性分析第14-16页
        2.1.1 路面调查第14页
        2.1.2 沥青路面再生方法选择第14-16页
    2.2 旧沥青混合料取样与评价方法第16-17页
        2.2.1 旧沥青混合料取样第16页
        2.2.2 旧沥青混合料性能评价方法第16-17页
    2.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强度形成机理第17-19页
        2.3.1 乳化沥青在冷再生混合料的作用机理第17-18页
        2.3.2 水泥在冷再生混合料的作用机理第18-19页
        2.3.3 水泥—乳化沥青再生混合料的强度形成机理第19页
    2.4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三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20-31页
    3.1 原材料性能分析第20-23页
        3.1.1 基质沥青性能检测第20页
        3.1.2 乳化沥青性能检测第20-21页
        3.1.3 回收沥青路面材料(RAP)性能评价第21页
        3.1.4 新添加集料性能测定第21-22页
        3.1.5 其他材料性能测定第22-23页
    3.2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第23-27页
        3.2.1 设计方法与步骤第23页
        3.2.2 冷再生混合料级配确定第23-25页
        3.2.3 最佳含水率的确定第25-26页
        3.2.4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第26页
        3.2.5 冷再生混合料配合比设计结果第26-27页
    3.3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力学性能试验研究第27-30页
        3.3.1 冷再生混合料劈裂强度试验第27-29页
        3.3.2 冷再生混合料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第29-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四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路用性能评价第31-40页
    4.1 高温稳定性第31-32页
    4.2 低温抗裂性能第32-33页
    4.3 水稳定性第33-35页
    4.4 抗疲劳性能第35-38页
    4.5 初期抗松散性第38-39页
    4.6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五章 厂拌乳化沥青冷再生施工技术研究第40-48页
    5.1 施工机械要求第40页
    5.2 质量检测仪器要求第40-41页
    5.3 施工工艺及技术应用第41-45页
        5.3.1 旧路的铣刨第41页
        5.3.2 旧料的破碎筛分和贮存第41页
        5.3.3 土基的准备第41-42页
        5.3.4 拌和第42页
        5.3.5 冷再生混合料运输第42页
        5.3.6 冷再生混合料的摊铺第42-43页
        5.3.7 冷再生混合料的碾压第43-44页
        5.3.8 接缝的处理第44页
        5.3.9 再生层养生与开放交通第44-45页
    5.4 冷再生施工质量控制第45-47页
        5.4.1 沥青路面再生混合料技术要求第45页
        5.4.2 沥青路面再生施工技术要求第45-46页
        5.4.3 施工质量管理与检查验收第46-47页
    5.5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六章 乳化沥青冷再生工程应用第48-59页
    6.1 依托工程概况第48-49页
    6.2 下承层准备第49页
    6.3 拌合第49-51页
    6.4 摊铺第51-52页
    6.5 碾压第52-53页
    6.6 接缝第53-54页
    6.7 养生第54页
    6.8 试验段检测第54-55页
    6.9 路用性能验证第55-56页
    6.10 最终确定的冷再生施工工艺第56-57页
    6.11 试验路质量检测第57-58页
    6.12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结论与展望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精细化管理在高速公路服务区运营中的应用研究--以河北沙河服务区为例
下一篇:堆载滑动对陡坡桥墩与桩基础力学特性的影响分析及其工程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