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2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9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0-18页 |
(一) 关于文化概念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关于校园文化概念、结构、功能的研究 | 第11-13页 |
(三) 关于构建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研究 | 第13-15页 |
(四) 关于教师素质的研究 | 第15-18页 |
四、相关概念阐释与界定 | 第18-19页 |
(一) 师范院校 | 第18页 |
(二) 师范教育与教师教育 | 第18-19页 |
(三) 师范性 | 第19页 |
五、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9-20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关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之缘由 | 第20-35页 |
一、问题——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师范性缺失 | 第20-23页 |
(一) 教师教育主体地位边缘化 | 第20-21页 |
(二) 课程设置重理论灌输、轻实践教学 | 第21-22页 |
(三) 教师重科研、轻教学 | 第22-23页 |
(四) 师范人文氛围淡薄,师范生职业理想滑坡 | 第23页 |
二、审思——后师范教育时代的来临 | 第23-27页 |
(一) 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式向开放式发展 | 第24-25页 |
(二) 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化 | 第25-27页 |
三、转向——重构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加强人才培养师范性 | 第27-35页 |
(一)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特质 | 第27-28页 |
(二)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 第28-30页 |
(三) 未来教师素质期望 | 第30-35页 |
第二章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之主体 | 第35-46页 |
一、学生与学生文化——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主力军 | 第36-38页 |
(一) 学生楷模 | 第37页 |
(二) 社团活动 | 第37-38页 |
二、教师与教师文化——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主导 | 第38-43页 |
(一) 爱岗敬业 | 第38-39页 |
(二) 为人师表 | 第39-43页 |
三、校长与领导文化——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掌舵者 | 第43-44页 |
(一) 文化的领导者 | 第43页 |
(二) 文化的变革者 | 第43-44页 |
四、后勤服务人员与服务文化——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坚实后盾 | 第44-46页 |
(一) 了解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及目标,以人为本 | 第44页 |
(二) 与时俱进,提高管理水平 | 第44页 |
(三) 不断提高服务人员素质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之结构 | 第46-61页 |
一、师范院校校园精神文化 | 第46-52页 |
(一) 学校精神 | 第46-49页 |
(二) 学校价值观 | 第49-51页 |
(三) 学校教育理念 | 第51-52页 |
二、师范院校校园制度文化 | 第52-54页 |
(一) 校园制度文化的内涵 | 第52页 |
(二) 校园制度文化的特性 | 第52-53页 |
(三) 师范院校制度文化的创设 | 第53-54页 |
三、师范院校校园物质文化 | 第54-61页 |
(一) 师范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 | 第55页 |
(二) 师范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作用 | 第55-56页 |
(三) 师范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基本样态及创设 | 第56-61页 |
第四章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之活动 | 第61-64页 |
一、强化“师范意识”——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核心 | 第61页 |
二、围绕师范技能开展系列活动——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的特色 | 第61-62页 |
三、利用优秀毕业生资源,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作用,密切关注社会发展——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成效的巨大动力和成功保证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构建之理念 | 第64-70页 |
一、强调整体,和谐平衡发展 | 第65-66页 |
(一)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结构的整体性 | 第65页 |
(二) 师范院校校园文化主体的整体性 | 第65-66页 |
二、与时俱进,关注社会 | 第66页 |
三、凸显师范性特色,创建自身品牌 | 第66-67页 |
四、以人为本,彰显人文关怀 | 第67-70页 |
(一) 师范院校精神文化建设——贯彻具有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 第67-68页 |
(二) 师范院校制度文化建设——注重人文关怀,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 第68-69页 |
(三) 师范院校物质文化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凸显人文精神 | 第69-70页 |
结语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