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妇产科论文--妇科病论文--经病论文

闭经诊疗理论的古代文献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文献综述第10-16页
    参考文献第13-16页
前言第16-18页
1 月经生成的生理基础第18-24页
    1.1 肾气盛第18-19页
    1.2 天癸至第19页
    1.3 任脉通,太冲脉盛第19-20页
    1.4 血溢胞宫第20-21页
    1.5 督脉督领经脉之海第21页
    1.6 带脉约束胞胎之系第21页
    1.7 妇人纯阴,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第21-22页
    1.8 女以肝为先天第22页
    1.9 妇人经水,脾胃所生第22-23页
    1.10 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第23页
    1.11 诸气者,皆属于肺第23-24页
    1.12 津血同源第24页
2 闭经的病名演变第24-31页
    2.1 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第24-26页
        2.1.1 女子不月第24-25页
        2.1.2 血枯第25页
        2.1.3 月事不下第25页
        2.1.4 血闭第25页
        2.1.5 月闭第25页
        2.1.6 经水断绝第25-26页
        2.1.7 经水闭不利第26页
    2.2 魏晋及隋唐时期第26-28页
        2.2.1 经闭不利第26页
        2.2.2 月水(使)不来第26-27页
        2.2.3 不月水第27页
        2.2.4 经水不通第27页
        2.2.5 亡经第27页
        2.2.6 经断第27页
        2.2.7 经(血)闭不通第27-28页
        2.2.8 血(月水)不通第28页
        2.2.9 月经痞涩不通第28页
        2.2.10 月经闭绝不通、从小来不通第28页
    2.3 宋金元时期出现的病名第28-30页
        2.3.1 经闭第28-29页
        2.3.2 经脉不通第29页
        2.3.3 经脉不行第29页
        2.3.4 月事沉滞,数月不行第29页
        2.3.5 血枯经绝第29页
        2.3.6 闭经第29-30页
        2.3.7 红脉不通第30页
        2.3.8 血枯经闭第30页
    2.4 明清时期第30-31页
        2.4.1 血滞经闭第30页
        2.4.2 血隔第30-31页
        2.4.3 血亏经闭第31页
        2.4.4 年未老经水断第31页
    2.5 闭经病名演变的小结第31页
3 闭经的病因病机第31-49页
    3.1 闭经的病因第31-35页
        3.1.1 外感六淫第32页
            3.1.1.1 风寒之邪第32页
            3.1.1.2 火热之邪第32页
        3.1.2 跌扑损伤第32页
        3.1.3 饮食失宜第32-33页
        3.1.4 劳逸失度第33页
        3.1.5 内生邪气第33页
        3.1.6 七情内伤第33-34页
        3.1.7 体质因素第34页
            3.1.7.1 禀赋不足第34页
            3.1.7.2 胖瘦体质第34页
        3.1.8 瘀血第34页
        3.1.9 痰湿第34-35页
    3.2 闭经的病机第35-48页
        3.2.1 心脾胃虚第35-36页
        3.2.2 肝肾虚损第36页
        3.2.3 肾精亏乏第36-37页
        3.2.4 心血亏耗,五脏亏虚第37页
        3.2.5 肝郁肾虚第37-38页
        3.2.6 心肝脾气郁及肾虚第38页
        3.2.7 津液亏虚第38-39页
        3.2.8 气血虚弱第39页
        3.2.9 阴虚内热第39页
        3.2.10 肝火上逆第39-40页
        3.2.11 心火上炽第40页
        3.2.12 三焦热结第40页
        3.2.13 瘀血内阻第40-41页
        3.2.14 气滞血瘀第41页
        3.2.15 寒凝血瘀第41-43页
        3.2.16 虚寒血瘀第43-44页
        3.2.17 热灼血瘀第44页
        3.2.18 血瘀水停第44页
        3.2.19 癥瘕闭阻第44-45页
        3.2.20 痰凝胞宫第45-46页
        3.2.21 血枯、血滞(隔)第46-48页
    3.3 历代对闭经病因病机的认识小结第48-49页
4 闭经的脉诊第49-50页
5 闭经的鉴别第50-51页
    5.1 身有病而无邪脉第50页
    5.2 并月、居经、避年与暗经第50-51页
6 闭经的治则治法第51-62页
    6.1 闭经的治则治法第51-59页
        6.1.1 调补肝肾,活血通经第51页
        6.1.2 补益脾胃,养血调经第51-52页
        6.1.3 散郁补气,大补肾水第52-53页
        6.1.4 抑火升水,流湿润燥第53页
        6.1.5 降肺气,通心气第53页
        6.1.6 养心,补脾,调肝第53-54页
        6.1.7 降肝火,泻胃火,清肾火第54页
        6.1.8 补诸虚,益元气第54页
        6.1.9 滋阴养血第54-55页
        6.1.10 清热泻火第55页
        6.1.11 温经散寒第55-56页
        6.1.12 疏气解郁第56-57页
        6.1.13 破瘕除瘀第57页
        6.1.14 活血化瘀第57-58页
        6.1.15 行湿燥痰第58-59页
        6.1.16 瘀湿同治第59页
    6.2 历代对闭经治则治法的认识小结第59-60页
    6.3 古代文献中闭经的诊疗理论系统归纳第60-62页
7 闭经的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研究第62-72页
    7.1 《薛氏济阴万金书》关于闭经的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第62-64页
    7.2 《陈素庵妇科补解》关于闭经的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第64-65页
    7.3 《女科经纶》关于闭经的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第65-68页
    7.4 《竹林女科证治》关于闭经的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第68-69页
    7.5 古代文献中闭经的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第69-72页
        7.5.1 古代文献中闭经不同病因病机出现的频次统计第69-70页
        7.5.2 古代文献中闭经的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的搭建第70-72页
结论第72-73页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第78-79页
致谢第79-80页
个人简介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槟榔青果不同方法提取物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数据挖掘方法的脾虚文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