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研究评述 | 第13-1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6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一、健康的定义 | 第16页 |
二、健康老龄化的内涵 | 第16-18页 |
三、健康老龄化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活动理论 | 第19页 |
二、认知老化理论 | 第19-20页 |
三、需求层次理论 | 第20页 |
四、社区照顾理论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实地调研与数据采集 | 第21-34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21-24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二、人口概况 | 第22页 |
三、环境概况 | 第22-23页 |
四、经济概况 | 第23页 |
五、社会发展概况 | 第23-24页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24-34页 |
一、问卷设计 | 第24-26页 |
二、问卷发放及统计 | 第26-27页 |
三、问卷样本结构 | 第27-32页 |
四、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2-34页 |
第四章 隆阳区农村人口健康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 第34-56页 |
第一节 农村人口健康老龄化的描述性分析 | 第34-44页 |
一、身体健康 | 第34-37页 |
二、心理健康 | 第37-39页 |
三、家庭支持 | 第39-41页 |
四、活动参与 | 第41-43页 |
五、健康老龄化对比分析 | 第43-44页 |
第二节 农村人口健康老龄化的差异分析 | 第44-51页 |
一、不同人口学特征 | 第44-48页 |
二、其他相关因素 | 第48-51页 |
第三节 农村人口健康老龄化聚类分析 | 第51-54页 |
一、健康老龄化老年人 | 第52-53页 |
二、常态老年人 | 第53页 |
三、病态老年人 | 第53-54页 |
第四节 农村老年人健康需求分析 | 第54-56页 |
一、卫生保健服务需求 | 第54-55页 |
二、养老需求 | 第55-56页 |
第五章 隆阳区农村人口健康老龄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56-65页 |
第一节 老年人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负性情绪令人担忧 | 第56-57页 |
一、老年人生活满意度低 | 第56页 |
二、老年人精神慰籍缺乏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老年人老有所学的意愿低 | 第57页 |
一、老年人缺少学习平台 | 第57页 |
二、老年人主观认知退化 | 第57页 |
第三节 老年人社会参与不足 | 第57-59页 |
一、老年人参加老年协会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 第58页 |
二、老年人参与农业生产外的经济活动较为困难 | 第58-59页 |
第四节 经济贫困抑制健康老龄化水平的提高 | 第59-60页 |
一、老年人经济贫困有其历史原因 | 第59-60页 |
二、土地被征收老年人可能陷入贫困 | 第60页 |
第五节 社区老年服务供给不足 | 第60-62页 |
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滞后 | 第60-61页 |
二、社区文体设施不完备,服务项目匮乏 | 第61-62页 |
第六节 社会保障存在盲区与暗区 | 第62-63页 |
一、存在不购买医保的老年人 | 第62-63页 |
二、农村低保工作落实欠妥 | 第63页 |
第七节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 第63-65页 |
一、农村家庭规模小型化,养老负担重 | 第63-64页 |
二、农村留守空巢老人数量多 | 第64-65页 |
第六章 隆阳区农村人口健康老龄化推进的对策建议 | 第65-73页 |
第一节 老年人个体健康实现对策 | 第65-68页 |
一、身体健康 | 第65-66页 |
二、心理健康 | 第66-67页 |
三、智力健康 | 第67-68页 |
第二节 老年人经济健康实现对策 | 第68-69页 |
一、政府组织实施,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 第68-69页 |
二、社区确保低保等福利优先照顾特困老年群体 | 第69页 |
第三节 老年群体健康实现对策 | 第69-71页 |
一、大力推进社区老年人卫生服务 | 第69-70页 |
二、加强老年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 | 第70-71页 |
第四节 社会环境健康实现对策 | 第71-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73-74页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74-76页 |
一、不足 | 第74页 |
二、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