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34页 |
1.2.1 氮肥利用状况概述 | 第12-15页 |
1.2.2 作物对氮肥的吸收与利用及氮肥对种子生产的影响 | 第15-18页 |
1.2.3 碳氮代谢及碳氮平衡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1.2.4 氮素对植物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0-22页 |
1.2.5 硝酸还原酶的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2.6 谷氨酰胺合成酶的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1.2.7 蔗糖磷酸还原酶的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1.2.8 SPAD值的研究现状 | 第27-30页 |
1.2.9 苏丹草概况介绍 | 第30-34页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4-35页 |
第2章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5-38页 |
2.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2.1.1 研究内容 | 第35页 |
2.1.2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2.2 研究目标 | 第37-38页 |
第3章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农艺性状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38-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3.1.1 供试材料及研究区概况 | 第38-39页 |
3.1.2 试验设计 | 第39页 |
3.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39-40页 |
3.1.4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3.2.1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0-47页 |
3.2.2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8-50页 |
第4章 追施氮肥处理苏丹草光合生理特性分析 | 第50-6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2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0页 |
4.1.2 试验设计 | 第50-51页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51-52页 |
4.1.4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1页 |
4.2.1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不同生育阶段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2-58页 |
4.2.2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SPAD值动态变化的影响 | 第58-61页 |
4.3 讨论与结论 | 第61-64页 |
第5章 追施氮肥对碳氮代谢的响应性分析 | 第64-7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5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64页 |
5.1.2 试验设计 | 第64-65页 |
5.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65页 |
5.1.4 数据处理 | 第65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5-72页 |
5.2.1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不同生长阶段茎叶碳、氮含量及碳氮比的影响 | 第65-69页 |
5.2.2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茎叶C/N的影响 | 第69-71页 |
5.2.3 追施氮肥与各生长阶段苏丹草茎叶碳氮比均值响应性分析 | 第71-72页 |
5.3 讨论与结论 | 第72-74页 |
第6章 追施氮肥对籽粒形成关键期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74-82页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4-76页 |
6.1.1 供试材料 | 第74页 |
6.1.2 试验设计 | 第74页 |
6.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74-76页 |
6.1.4 数据处理 | 第76页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6.2.1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76-77页 |
6.2.2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6.3 讨论与结论 | 第79-82页 |
第7章 追施氮肥对氮肥利用效率及种子产量的影响 | 第82-91页 |
7.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3页 |
7.1.1 供试材料 | 第82页 |
7.1.2 试验设计 | 第82页 |
7.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82-83页 |
7.1.4 数据处理 | 第83页 |
7.2 结果与分析 | 第83-88页 |
7.2.1 追施氮肥处理与苏丹草农艺性状及种子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83-84页 |
7.2.2 追施氮肥处理与叶片光合特性及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84-85页 |
7.2.3 追施氮肥处理与苏丹草碳氮含量及种子产量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85-86页 |
7.2.4 追施氮肥处理碳氮代谢酶活性与种子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 第86页 |
7.2.5 追施氮肥对苏丹草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86-88页 |
7.2.6 产量与边际产量的关系 | 第88页 |
7.3 讨论与结论 | 第88-91页 |
总论与展望 | 第91-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作者简介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