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和之《毛诗图》研究
论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绪言 | 第12-25页 |
第一节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 第13-24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第一章 马和之与《毛诗图》的相关考辨 | 第25-61页 |
第一节 关于马和之 | 第25-34页 |
一、 相关画史材料的考辨 | 第26-29页 |
二、 马和之活动时期考辨 | 第29-33页 |
三、 马和之工部侍郎身份考辨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关于《毛诗图》卷 | 第34-59页 |
一、 关于《毛诗图》的版本 | 第35-38页 |
二、 《毛诗图》作者考辨 | 第3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二章 《诗经》、《诗经》观与《诗经》图 | 第61-84页 |
第一节 《诗经》、《诗经》学及其文本 | 第61-64页 |
第二节 宋人的《诗经》观 | 第64-72页 |
一、 诗教观 | 第65-69页 |
二、 诗史观 | 第69-70页 |
三、 诗礼观 | 第70-72页 |
第三节 《诗经》图 | 第72-83页 |
一、 宋之前的《诗经》图 | 第72-75页 |
二、 宋代的《诗经》图 | 第75-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三章 宋人的三代图像世界与马和之的《诗经》世界 | 第84-160页 |
第一节 宋人的三代图像世界 | 第85-106页 |
一、 经学图谱 | 第85-91页 |
二、 金石图谱 | 第91-96页 |
三、 纂图刻本 | 第96-99页 |
四、 宋画中的三代世界 | 第99-106页 |
第二节 马和之的《诗经》世界 | 第106-157页 |
一、 衣冠与人物 | 第106-122页 |
二、 仪式与器物 | 第122-150页 |
三、 建筑与动、植物 | 第150-157页 |
本章小结 | 第157-160页 |
第四章 马和之对《诗经》的图释 | 第160-214页 |
第一节 马和之图释《诗经》的一般规律 | 第161-186页 |
一、 还原历史 | 第161-170页 |
二、 比兴与象征 | 第170-176页 |
三、 综合表现 | 第176-186页 |
第二节 士人趣味的历史图像 | 第186-202页 |
一、 马和之的用笔 | 第186-192页 |
二、 马和之的人物造型 | 第192-198页 |
三、 马和之的山水树石 | 第198-202页 |
第三节 士人的观看与评判 | 第202-212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214页 |
第五章 《毛诗图》卷政治意涵分析 | 第214-228页 |
第一节 政治理想国 | 第214-217页 |
第二节 对天子的教化 | 第217-2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26-228页 |
结论 | 第228-230页 |
附录 | 第230-260页 |
图次 | 第260-269页 |
参考文献 | 第269-280页 |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 第280-281页 |
致谢 | 第281-2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