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地基基础论文--桩基及深基础论文--桩基论文

可液化地基中单桩基础震动规律和计算方法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前言第9-12页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1-12页
第2章 可液化地基中桩基础震动课题研究进展第12-39页
    2.1 可液化地基中桩基础震害实例第12-20页
        2.1.1 桩基础侧向震害第14-18页
        2.1.2 桩基础竖向震害第18-20页
    2.2 砂土液化的机理与数值分析方法第20-24页
        2.2.1 砂土液化大变形的物理机制第20-22页
        2.2.2 饱和砂土力学行为的数值描述第22-24页
    2.3 可液化地基中桩基础震动的基本规律及分析方法第24-34页
        2.3.1 运动相互作用第25-29页
        2.3.2 惯性相互作用第29-30页
        2.3.3 运动与惯性相互作用耦合形成的动力相互作用第30-34页
    2.4 地基震后再固结过程中桩基础轴力与沉降规律及分析方法第34-38页
        2.4.1 地基固结过程中桩基础的轴力与沉降第34-36页
        2.4.2 地基液化后再固结过程中桩基础的轴力与沉降第36-38页
    2.5 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三维砂土液化大变形统一本构模型及其数值实现第39-73页
    3.1 三轴应力空间中本构模型的建立第39-44页
        3.1.1 基本应力应变关系第39-40页
        3.1.2 弹性模量第40页
        3.1.3 状态变量第40-41页
        3.1.4 塑性加载和加载反向的判断第41页
        3.1.5 塑性模量第41-42页
        3.1.6 剪胀速率第42-43页
        3.1.7 液化后剪应变第43-44页
    3.2 三维应力空间中模型的推广第44-47页
    3.3 模型参数确定方法第47-49页
    3.4 模型三维数值实现第49-56页
        3.4.1 零有效应力状态的数值处理方法第50页
        3.4.2 应力积分算法第50-52页
        3.4.3 三维映射规则求解第52-53页
        3.4.4 OpenSees 中的并行实现第53-56页
    3.5 本构模型与数值算法的验证第56-71页
        3.5.1 不排水和排水三轴试验模拟第57-59页
        3.5.2 不排水循环扭剪试验模拟第59-62页
        3.5.3 VELACS 动力离心模型试验模拟第62-71页
    3.6 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可液化地基中单桩基础震动规律分析第73-104页
    4.1 可液化地基中单桩基础动力离心模型试验第73-76页
    4.2 可液化地基中桩基础震动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方法第76-80页
    4.3 典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分析第80-90页
        4.3.1 水平地基有承台有上部结构第80-84页
        4.3.2 水平地基无承台无上部结构第84-85页
        4.3.3 水平地基无承台有上部结构第85-86页
        4.3.4 倾斜地基有承台有上部结构第86-89页
        4.3.5 倾斜地基无承台有上部结构第89-90页
    4.4 可液化地基中单桩基础震动规律第90-102页
        4.4.1 基本受力机制第90-93页
        4.4.2 运动与惯性相互作用及其耦合模式第93-99页
        4.4.3 可液化地基中单桩基础受力影响因素第99-102页
    4.5 小结第102-104页
第5章 震后地基再固结过程中单桩基础轴力与沉降分析第104-127页
    5.1 地基固结和再固结过程中单桩的轴力与沉降计算方法第104-116页
        5.1.1 传统中性面方法的关键问题第104-105页
        5.1.2 非线性温克尔地基梁方法第105-111页
        5.1.3 修正中性面方法第111-113页
        5.1.4 液化后再固结过程计算第113-116页
    5.2 计算方法验证第116-121页
        5.2.1 固结过程中桩基础模拟第116-118页
        5.2.2 震后地基再固结过程中桩基础模拟第118-121页
    5.3 震后地基再固结过程中单桩轴力和沉降的规律与影响因素第121-126页
        5.3.1 表层可液化工况第122-125页
        5.3.2 表层不可液化工况第125-126页
    5.4 小结第126-127页
第6章 结论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1-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氧化物纳米纤维的电纺丝法制备、器件组装与光电性能
下一篇:TRIM蛋白发挥泛素连接酶活性机制的结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