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索引 | 第6-9页 |
图索引 | 第9-10页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0-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5-21页 |
1.1 什么是缺失数据 | 第15页 |
1.2 缺失数据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1.3 数据缺失的机制 | 第15-16页 |
1.4 数据缺失的模式 | 第16-17页 |
1.5 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17-18页 |
1.6 处理方法比较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7 本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8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 | 第21-41页 |
2.1 数据来源 | 第21-28页 |
2.1.1 定性变量的描述 | 第21-24页 |
2.1.2 定量变量的描述 | 第24-26页 |
2.1.3 SNP位点 | 第26-28页 |
2.2 缺失值处理方法 | 第28-34页 |
2.2.1 删除法 | 第29-30页 |
2.2.2 单一插补-线性回归法 | 第30页 |
2.2.3 多重插补 | 第30-34页 |
2.2.3.1 多重插补-线性回归法 | 第30页 |
2.2.3.2 多重插补-预测均值匹配法 | 第30-31页 |
2.2.3.3 多重插补-趋势得分法 | 第31页 |
2.2.3.4 多重插补-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法 | 第31-32页 |
2.2.3.5 多重插补-logistic回归法 | 第32-33页 |
2.2.3.6 多重插补-判别函数法 | 第33-34页 |
2.3 缺失值模拟与处理方法 | 第34-41页 |
2.3.1 连续变量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35-36页 |
2.3.2 分类变量处理效果的比较 | 第36页 |
2.3.3 不同填充策略和方法处理效果的综合评价 | 第36-37页 |
2.3.4 处理策略和方法的具体实施 | 第37-41页 |
第三章 单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41-77页 |
3.1 单个连续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41-57页 |
3.1.1 缺失比例为5% | 第41-45页 |
3.1.2 缺失比例为10% | 第45-48页 |
3.1.3 缺失比例为20% | 第48-52页 |
3.1.4 缺失比例为30% | 第52-56页 |
3.1.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56-57页 |
3.2 单个二值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57-64页 |
3.2.1 缺失比例为5% | 第57-58页 |
3.2.2 缺失比例为10% | 第58-59页 |
3.2.3 缺失比例为20% | 第59-60页 |
3.2.4 缺失比例为30% | 第60-61页 |
3.2.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61-64页 |
3.3 单个有序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64-71页 |
3.3.1 缺失比例为5% | 第64-65页 |
3.3.2 缺失比例为10% | 第65-66页 |
3.3.3 缺失比例为20% | 第66-67页 |
3.3.4 缺失比例为30% | 第67-68页 |
3.3.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68-71页 |
3.4 单个名义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71-77页 |
3.4.1 缺失比例为5% | 第71页 |
3.4.2 缺失比例为10% | 第71-72页 |
3.4.3 缺失比例为20% | 第72-73页 |
3.4.4 缺失比例为30% | 第73页 |
3.4.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73-77页 |
第四章 多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77-145页 |
4.1 单调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77-117页 |
4.1.1 两连续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77-88页 |
4.1.1.1 缺失比例为5% | 第77-79页 |
4.1.1.2 缺失比例为10% | 第79-82页 |
4.1.1.3 缺失比例为20% | 第82-85页 |
4.1.1.4 缺失比例为30% | 第85-87页 |
4.1.1.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87-88页 |
4.1.2 连续变量与二值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88-99页 |
4.1.2.1 缺失比例为5% | 第88-91页 |
4.1.2.2 缺失比例为10% | 第91-93页 |
4.1.2.3 缺失比例为20% | 第93-95页 |
4.1.2.4 缺失比例为30% | 第95-97页 |
4.1.2.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97-99页 |
4.1.3 连续变量与有序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99-109页 |
4.1.3.1 缺失比例为5% | 第99-101页 |
4.1.3.2 缺失比例为10% | 第101-103页 |
4.1.3.3 缺失比例为20% | 第103-105页 |
4.1.3.4 缺失比例为30% | 第105-108页 |
4.1.3.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108-109页 |
4.1.4 连续变量与名义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109-117页 |
4.1.4.1 缺失比例为5% | 第109-111页 |
4.1.4.2 缺失比例为10% | 第111-112页 |
4.1.4.3 缺失比例为20% | 第112-114页 |
4.1.4.4 缺失比例为30% | 第114-116页 |
4.1.4.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116-117页 |
4.2 任意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117-145页 |
4.2.1 两连续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117-126页 |
4.2.1.1 缺失比例为5% | 第117-119页 |
4.2.1.2 缺失比例为10% | 第119-121页 |
4.2.1.3 缺失比例为20% | 第121-123页 |
4.2.1.4 缺失比例为30% | 第123-125页 |
4.2.1.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125-126页 |
4.2.2 连续变量与二值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126-132页 |
4.2.2.1 缺失比例为5% | 第126-127页 |
4.2.2.2 缺失比例为10% | 第127-128页 |
4.2.2.3 缺失比例为20% | 第128-130页 |
4.2.2.4 缺失比例为30% | 第130-131页 |
4.2.2.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131-132页 |
4.2.3 连续变量与有序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132-138页 |
4.2.3.1 缺失比例为5% | 第132-133页 |
4.2.3.2 缺失比例为10% | 第133-135页 |
4.2.3.3 缺失比例为20% | 第135-136页 |
4.2.3.4 缺失比例为30% | 第136-137页 |
4.2.3.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137-138页 |
4.2.4 连续变量与名义变量缺失处理结果 | 第138-145页 |
4.2.4.1 缺失比例为5% | 第138-141页 |
4.2.4.2 缺失比例为10% | 第141-142页 |
4.2.4.3 缺失比例为20% | 第142-143页 |
4.2.4.4 缺失比例为30% | 第143-144页 |
4.2.4.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 | 第144-14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145-149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45-146页 |
5.1.1 单变量缺失 | 第145页 |
5.1.2 单调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 | 第145-146页 |
5.1.3 任意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 | 第146页 |
5.2 主要创新 | 第146-147页 |
5.2.1 多重插补方法的全面比较 | 第146页 |
5.2.2 不同插补方法处理效果的“统”、“分”评价 | 第146-147页 |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47页 |
5.4 相关展望 | 第147-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5-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5页 |
代表论著 | 第165-183页 |
个人简介 | 第183-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