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

心血管病流行病调查中缺失数据填补方法的比较及模拟研究

表索引第6-9页
图索引第9-10页
中英文缩略词第10-11页
中文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引论第15-21页
    1.1 什么是缺失数据第15页
    1.2 缺失数据的研究意义第15页
    1.3 数据缺失的机制第15-16页
    1.4 数据缺失的模式第16-17页
    1.5 缺失数据的处理方法第17-18页
    1.6 处理方法比较研究现状第18-19页
    1.7 本研究内容第19页
    1.8 研究方法第19-21页
第二章 数据与方法第21-41页
    2.1 数据来源第21-28页
        2.1.1 定性变量的描述第21-24页
        2.1.2 定量变量的描述第24-26页
        2.1.3 SNP位点第26-28页
    2.2 缺失值处理方法第28-34页
        2.2.1 删除法第29-30页
        2.2.2 单一插补-线性回归法第30页
        2.2.3 多重插补第30-34页
            2.2.3.1 多重插补-线性回归法第30页
            2.2.3.2 多重插补-预测均值匹配法第30-31页
            2.2.3.3 多重插补-趋势得分法第31页
            2.2.3.4 多重插补-马尔科夫链蒙特卡洛法第31-32页
            2.2.3.5 多重插补-logistic回归法第32-33页
            2.2.3.6 多重插补-判别函数法第33-34页
    2.3 缺失值模拟与处理方法第34-41页
        2.3.1 连续变量处理效果的比较第35-36页
        2.3.2 分类变量处理效果的比较第36页
        2.3.3 不同填充策略和方法处理效果的综合评价第36-37页
        2.3.4 处理策略和方法的具体实施第37-41页
第三章 单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41-77页
    3.1 单个连续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41-57页
        3.1.1 缺失比例为5%第41-45页
        3.1.2 缺失比例为10%第45-48页
        3.1.3 缺失比例为20%第48-52页
        3.1.4 缺失比例为30%第52-56页
        3.1.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56-57页
    3.2 单个二值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57-64页
        3.2.1 缺失比例为5%第57-58页
        3.2.2 缺失比例为10%第58-59页
        3.2.3 缺失比例为20%第59-60页
        3.2.4 缺失比例为30%第60-61页
        3.2.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61-64页
    3.3 单个有序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64-71页
        3.3.1 缺失比例为5%第64-65页
        3.3.2 缺失比例为10%第65-66页
        3.3.3 缺失比例为20%第66-67页
        3.3.4 缺失比例为30%第67-68页
        3.3.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68-71页
    3.4 单个名义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71-77页
        3.4.1 缺失比例为5%第71页
        3.4.2 缺失比例为10%第71-72页
        3.4.3 缺失比例为20%第72-73页
        3.4.4 缺失比例为30%第73页
        3.4.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73-77页
第四章 多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77-145页
    4.1 单调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77-117页
        4.1.1 两连续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77-88页
            4.1.1.1 缺失比例为5%第77-79页
            4.1.1.2 缺失比例为10%第79-82页
            4.1.1.3 缺失比例为20%第82-85页
            4.1.1.4 缺失比例为30%第85-87页
            4.1.1.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87-88页
        4.1.2 连续变量与二值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88-99页
            4.1.2.1 缺失比例为5%第88-91页
            4.1.2.2 缺失比例为10%第91-93页
            4.1.2.3 缺失比例为20%第93-95页
            4.1.2.4 缺失比例为30%第95-97页
            4.1.2.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97-99页
        4.1.3 连续变量与有序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99-109页
            4.1.3.1 缺失比例为5%第99-101页
            4.1.3.2 缺失比例为10%第101-103页
            4.1.3.3 缺失比例为20%第103-105页
            4.1.3.4 缺失比例为30%第105-108页
            4.1.3.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108-109页
        4.1.4 连续变量与名义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109-117页
            4.1.4.1 缺失比例为5%第109-111页
            4.1.4.2 缺失比例为10%第111-112页
            4.1.4.3 缺失比例为20%第112-114页
            4.1.4.4 缺失比例为30%第114-116页
            4.1.4.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116-117页
    4.2 任意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117-145页
        4.2.1 两连续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117-126页
            4.2.1.1 缺失比例为5%第117-119页
            4.2.1.2 缺失比例为10%第119-121页
            4.2.1.3 缺失比例为20%第121-123页
            4.2.1.4 缺失比例为30%第123-125页
            4.2.1.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125-126页
        4.2.2 连续变量与二值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126-132页
            4.2.2.1 缺失比例为5%第126-127页
            4.2.2.2 缺失比例为10%第127-128页
            4.2.2.3 缺失比例为20%第128-130页
            4.2.2.4 缺失比例为30%第130-131页
            4.2.2.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131-132页
        4.2.3 连续变量与有序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132-138页
            4.2.3.1 缺失比例为5%第132-133页
            4.2.3.2 缺失比例为10%第133-135页
            4.2.3.3 缺失比例为20%第135-136页
            4.2.3.4 缺失比例为30%第136-137页
            4.2.3.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137-138页
        4.2.4 连续变量与名义变量缺失处理结果第138-145页
            4.2.4.1 缺失比例为5%第138-141页
            4.2.4.2 缺失比例为10%第141-142页
            4.2.4.3 缺失比例为20%第142-143页
            4.2.4.4 缺失比例为30%第143-144页
            4.2.4.5 插补效果综合比较第144-145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145-149页
    5.1 主要结论第145-146页
        5.1.1 单变量缺失第145页
        5.1.2 单调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第145-146页
        5.1.3 任意缺失模式多变量缺失第146页
    5.2 主要创新第146-147页
        5.2.1 多重插补方法的全面比较第146页
        5.2.2 不同插补方法处理效果的“统”、“分”评价第146-147页
    5.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47页
    5.4 相关展望第147-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5页
文献综述第155-165页
    参考文献第161-165页
代表论著第165-183页
个人简介第183-184页
致谢第184-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ARHI基因对胰腺癌微环境血管生成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
下一篇:1、人源P-糖蛋白高表达MDR1-MDCKII细胞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2、新型调血脂化合物IMM-H007的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