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6-17页 |
1.2 电站锅炉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管道结构形式特点 | 第17-21页 |
1.2.1 气相流体在电站锅炉工业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 第17-19页 |
1.2.2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的流态特点 | 第19-21页 |
1.3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概述 | 第21-28页 |
1.3.1 流量及其测量 | 第21页 |
1.3.2 流量测量装置分类 | 第21-22页 |
1.3.3 典型的流量测量方法 | 第22-26页 |
1.3.4 管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实践分析 | 第26-28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理论分析 | 第30-64页 |
2.1 理论分析 | 第30-33页 |
2.2 气相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数值模拟 | 第33-52页 |
2.2.1 模型简介 | 第33-39页 |
2.2.2 数值模拟结果 | 第39-52页 |
2.3 气固两相流动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数值模拟 | 第52-62页 |
2.3.1 模型简介 | 第52-55页 |
2.3.2 单管计算 | 第55-59页 |
2.3.3 多管计算 | 第59-6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3章 气及气固两相流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第64-87页 |
3.1 短管道气体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原理 | 第64-70页 |
3.1.1 测量一次元件测量原理和结构的初步选择 | 第64页 |
3.1.2 一次元件压差分析 | 第64-70页 |
3.2 流量测量误差分析 | 第70-75页 |
3.2.1 系统误差 | 第70-75页 |
3.2.2 附加误差 | 第75页 |
3.3 短管道气体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第75-83页 |
3.3.1 短管道气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第75-80页 |
3.3.2 短管道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第80-83页 |
3.4 监测系统硬件选型和软件开发 | 第83-85页 |
3.4.1 微差压变送器的选型 | 第83页 |
3.4.2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型 | 第83-84页 |
3.4.3 计算机选型及测量系统构成 | 第84页 |
3.4.4 测量系统软件的编制 | 第84-8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4章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冷态实验系统的搭建 | 第87-93页 |
4.1 冷态空气动力实验系统的模拟原理及相似条件 | 第87页 |
4.2 管道内气流进入自模化区相似条件计算 | 第87-88页 |
4.3 实验系统结构布置 | 第88-90页 |
4.4 实验系统风机选型 | 第90-92页 |
4.4.1 流量计算 | 第90页 |
4.4.2 系统管道阻力计算 | 第90-91页 |
4.4.3 局部阻力计算 | 第91-92页 |
4.5 实验测量系统 | 第9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5章 管道内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 第93-116页 |
5.1 管道内气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 第93-110页 |
5.1.1 翼形结构形式的比较 | 第93-96页 |
5.1.2 机翼翼体数量、开孔形式及整流装置的选择 | 第96-97页 |
5.1.3 测量系统部件及管道气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性能 | 第97-106页 |
5.1.4 流速测量装置前后流动条件对流量系数的影响析 | 第106-110页 |
5.1.5 圆形截面管道气体平均风速测量装置的性能实验 | 第110页 |
5.2 管道内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 第110-115页 |
5.2.1 测量装置的特性 | 第110-111页 |
5.2.2 测量装置结构偏差对测量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5.2.3 测量装置对直管段的要求 | 第112-114页 |
5.2.4 浓度对流量系数的影响 | 第114-115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第6章 短管道平均流速测量系统的工程验证 | 第116-123页 |
6.1 200 MW机组的锅炉上进行工程验证 | 第116-121页 |
6.1.1 锅炉简介 | 第116-117页 |
6.1.2 送粉管道平均风速测量系统的设计 | 第117-118页 |
6.1.3 二次风支管平均风速测量系统的设计 | 第118页 |
6.1.4 应用试验 | 第118-121页 |
6.2 100 MW机组锅炉上的工程验证 | 第121-122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7.1 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35-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作者简介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