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论文

广西滨海湿地退化及其原因分析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1.1 滨海湿地的定义、类型和分布第12页
    1.2 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第12-16页
        1.2.1 国外湿地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2 国内湿地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广西滨海湿地概述第17-20页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第17页
    2.2 自然条件概况第17-20页
        2.2.1 海岸地貌第17-18页
        2.2.2 土壤特征第18页
        2.2.3 气候特征第18页
        2.2.4 水文特征第18-19页
        2.2.5 生物多样性第19-20页
第三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20-22页
    3.1 研究内容第20-21页
        3.1.1 红树林生态系统第20页
        3.1.2 珊瑚礁生态系统第20页
        3.1.3 海草床生态系统第20页
        3.1.4 河口生态系统第20页
        3.1.5 三角洲生态系统第20-21页
        3.1.6 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第21页
    3.2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四章 广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现状第22-40页
    4.1 树林生态系统现状第22-28页
        4.1.1 生境特征第22-23页
        4.1.2 红树林种类组成与群落类型第23-26页
            4.1.2.1 红树林种类组成第25-26页
            4.1.2.2 树林湿地群落类型第26页
        4.1.3 树林区动物第26-28页
            4.1.3.1 浮游动物第26页
            4.1.3.2 底栖动物第26-27页
            4.1.3.3 鱼类第27页
            4.1.3.4 昆虫第27页
            4.1.3.5 鸟类第27-28页
    4.2 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第28-32页
        4.2.1 生境特征第28页
        4.2.2 珊瑚礁种类组成与群落类型第28-31页
            4.2.2.1 珊瑚礁种类组成第28-30页
            4.2.2.2 珊瑚群落第30-31页
        4.2.3 珊瑚礁区生物第31-32页
            4.2.3.1 浮游生物第31页
            4.2.3.2 底栖动物第31页
            4.2.3.3 游泳生物第31页
            4.2.3.4 鸟类第31-32页
    4.3 海草床生态系统现状第32-34页
        4.3.1 生境特征第32页
        4.3.2 海草种类组成与群落类型第32-34页
            4.3.2.1 海草种类组成第33-34页
            4.3.2.2 海草群落类型第34页
        4.3.3 海草区动物第34页
            4.3.3.1 浮游动物第34页
            4.3.3.2 底栖动物第34页
            4.3.3.3 游泳动物第34页
            4.3.3.4 哺乳动物第34页
    4.4 河口生态系统现状第34-36页
        4.4.1 生境特征第34-36页
        4.4.2 河口区生物第36页
            4.4.2.1 浮游生物第36页
            4.4.2.2 底栖生物第36页
            4.4.2.3 游泳生物第36页
    4.5 三角洲生态系统现状第36-37页
        4.5.1 生境特征第37页
    4.6 浅海水域生态系统现状第37-40页
        4.6.1 生境特征第38页
        4.6.2 浅海水域生物第38-40页
            4.6.2.1 浮游生物第38页
            4.6.2.2 底栖生物第38页
            4.6.2.3 游泳生物第38-39页
            4.6.2.4 藻类植物第39-40页
第五章 广西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及其原因第40-64页
    5.1 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及其原因第40-51页
        5.1.1 红树林生态系统退化表现第40-41页
        5.1.2 树林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第41-51页
            5.1.2.1 自然因素第41-46页
            5.1.2.2 人为因素第46-51页
    5.2 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及其原因第51-54页
        5.2.1 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表现第51-52页
        5.2.2 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第52-54页
            5.2.2.1 自然因素第52-53页
            5.2.2.2 人为因素第53-54页
    5.3 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及其原因第54-56页
        5.3.1 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表现第54页
        5.3.2 海草床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第54-56页
            5.3.2.1 自然因素第54-55页
            5.3.2.2 人为因素第55-56页
    5.4 河口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及其原因第56-61页
        5.4.1 河口生态系统退化表现第56-57页
        5.4.2 河口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第57-61页
            5.4.2.1 自然因素第57页
            5.4.2.2 人为因素第57-61页
    5.5 三角洲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及其原因第61-62页
        5.5.1 三角洲生态系统退化表现第61页
        5.5.2 三角洲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第61-62页
            5.5.2.1 自然因素第61-62页
            5.5.2.2 人为因素第62页
    5.6 浅海水域生态系统退化表现及其原因第62-64页
        5.6.1 浅海水域生态系统退化表现第62-63页
        5.6.2 浅海水域生态系统退化原因第63-64页
            5.6.2.1 自然因素第63页
            5.6.2.2 人为因素第63-64页
第六章 生态系统恢复模式与管理对策第64-79页
    6.1 红树林生态恢复的模式与管理对策第64-68页
        6.1.1 生态恢复模式第64-66页
        6.1.2 恢复模式示意图第66-67页
        6.1.3 保护管理对策第67-68页
    6.2 珊瑚礁生态恢复的模式与管理对策第68-70页
        6.2.1 生态恢复模式第68-69页
        6.2.2 恢复模式示意图第69页
        6.2.3 保护管理对策第69-70页
    6.3 海草床生态恢复的模式与管理对策第70-72页
        6.3.1 生态恢复模式第70-71页
        6.3.2 恢复模式示意图第71-72页
        6.3.3 保护管理对策第72页
    6.4 河口生态恢复的模式与管理对策第72-74页
        6.4.1 生态恢复模式第72-73页
        6.4.2 恢复模式示意图第73-74页
        6.4.3 保护管理对策第74页
    6.5 三角洲生态恢复的模式与管理对策第74-76页
        6.5.1 生态恢复模式第74-75页
        6.5.2 恢复模式示意图第75-76页
        6.5.3 保护管理对策第76页
    6.6 浅海水域生态恢复的模式与管理对策第76-79页
        6.6.1 生态恢复模式第76-77页
        6.6.2 恢复模式示意图第77-78页
        6.6.3 保护管理对策第78-79页
第七章 结语第79-81页
    7.1 主要结果第79页
    7.2 本文创新点及建议第79-81页
参考文献第81-90页
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科研情况第90-91页
致谢第91-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欧阳修诗歌研究
下一篇:基于虚实网融合战略的海尔家电商业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