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2.1 植物突变体库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2.1.1 植物突变体与突变体库 | 第10页 |
2.1.2 植物突变体库构建方法 | 第10-13页 |
2.1.3 EMS化学诱变剂 | 第13-14页 |
2.1.4 理化诱变在草类作物上的应用 | 第14页 |
2.2 抗除草剂植物育种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2.2.1 抗除草剂技术途径 | 第14-16页 |
2.2.2 化学诱变在抗除草剂筛选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2.2.3 抗除草剂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2.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紫花苜蓿EMS突变体库的构建 | 第20-26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20页 |
3.1.2 所用试剂、仪器设备 | 第20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0-21页 |
3.2.1 EMS诱变处理 | 第20-21页 |
3.2.2 M_1代植株突变性状鉴定 | 第21页 |
3.2.3 M_2代群体建植 | 第21页 |
3.2.4 M_2代植株越冬率和突变性状鉴定 | 第21页 |
3.2.5 数据分析 | 第2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1-23页 |
3.3.1 M_1代植株突变性状鉴定分析 | 第21页 |
3.3.2 M_1代植株性状突变 | 第21-22页 |
3.3.3 株高、节间长突变性状 | 第22-23页 |
3.3.4 M_2代植株突变性状初步鉴定 | 第23页 |
3.4 讨论 | 第23-26页 |
第四章 紫花苜蓿抗除草剂筛选 | 第26-4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26页 |
4.1.2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4.1.4 实验所需培养基和试剂的配制 | 第26-27页 |
4.2 培养基实验 | 第27-28页 |
4.2.1 MS培养基萌发种子 | 第27页 |
4.2.2 剂量筛选 | 第27页 |
4.2.3 半致死剂量诱变种子 | 第27-28页 |
4.2.4 抗除草剂植株筛选 | 第28页 |
4.2.5 抗性植株再次筛选 | 第28页 |
4.3 土壤实验 | 第28-29页 |
4.3.1 土壤萌发 | 第28页 |
4.3.2 剂量筛选 | 第28-29页 |
4.3.3 半致死剂量诱变种子 | 第29页 |
4.3.4 抗除草剂植株筛选 | 第29页 |
4.3.5 抗性植株再次筛选 | 第29页 |
4.4 培养基筛选结果与分析 | 第29-34页 |
4.4.1 两种除草剂培养基中的最佳筛选剂量 | 第29-32页 |
4.4.2 两种除草剂作用下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2-33页 |
4.4.3 草铵膦作用下植株耐受力测定 | 第33-34页 |
4.4.4 金皇后幼苗对草甘膦的抗性 | 第34页 |
4.5 紫花苜蓿突变体在草铵膦培养基中的抗性筛选 | 第34-36页 |
4.6 土壤筛选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4.6.1 两种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最佳筛选剂量 | 第36页 |
4.6.2 两种除草剂作用下金皇后的存活率 | 第36-37页 |
4.6.3 两种除草剂对金皇后株高的影响 | 第37-38页 |
4.6.4 两种除草剂作用下金皇后的叶绿素含量 | 第38-39页 |
4.6.5 两种除草剂作用下金皇后的叶绿素荧光 | 第39页 |
4.6.6 两种除草剂作用下金皇后的生物量 | 第39-40页 |
4.7 紫花苜蓿突变体在土壤中的抗性筛选 | 第40-41页 |
4.8 讨论 | 第41-45页 |
第五章 紫花苜蓿谷氨酰胺合成酶基因克隆及其表达特性 | 第45-5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5.1.1 植物材料 | 第45-46页 |
5.1.2 供试试剂 | 第46页 |
5.1.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6页 |
5.2 MsGS全长基因的克隆 | 第46-47页 |
5.2.1 总RNA的提取 | 第46页 |
5.2.2 cDNA的合成 | 第46-47页 |
5.2.3 金皇后GS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 | 第47页 |
5.2.4 序列分析 | 第47页 |
5.3 Realtime PCR | 第47-48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5.4.1 MsGS基因的全长cDNA扩增 | 第48-49页 |
5.4.2 MsGS基因的cDNA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9-51页 |
5.4.3 MsGS基因表达特点研究 | 第51-52页 |
5.5 讨论 | 第52-54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