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4 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课题的研究框架 | 第12-13页 |
2 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概述 | 第13-26页 |
2.1 地域文化及文化旅游景区商业街的相关内容 | 第13-17页 |
2.1.1 地域文化的涵义及其在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 第13页 |
2.1.2 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的概念 | 第13-14页 |
2.1.3 文化旅游景区步行街的类型 | 第14-17页 |
2.2 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概述 | 第17-25页 |
2.2.1 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的空间形态类型 | 第17-19页 |
2.2.2 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的外部空间设计 | 第19-22页 |
2.2.3 文化旅游景区步行街设计中对于地域文化的考虑因素 | 第22-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国内文化旅游景区商业街规划案例分析 | 第26-40页 |
3.1 成都市宽窄巷子 | 第26-31页 |
3.1.1 宽窄巷子概况 | 第26-27页 |
3.1.2 宽窄巷子文化特色的展现 | 第27-28页 |
3.1.3 宽窄巷子外部空间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 第28-30页 |
3.1.4 宽窄巷子分析总结 | 第30-31页 |
3.2 咸阳市兴平县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 | 第31-34页 |
3.2.1 马嵬驿概况 | 第31页 |
3.2.2 马嵬驿文化特色的展现 | 第31-32页 |
3.2.3 马嵬驿外部空间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 第32-33页 |
3.2.4 马嵬驿民俗文化体验园分析总结 | 第33-34页 |
3.3 咸阳市礼泉县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 | 第34-39页 |
3.3.1 袁家村概况 | 第34-35页 |
3.3.2 袁家村文化特色的展现 | 第35-36页 |
3.3.3 袁家村外部空间设计的地域性表达 | 第36-38页 |
3.3.4 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分析总结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文化旅游景区步行街景观设计策略 | 第40-48页 |
4.1 文化旅游景区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对于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 | 第40-41页 |
4.1.1 物质文化元素的提炼 | 第40页 |
4.1.2 非物质文化元素的提炼 | 第40-41页 |
4.2 地域文化在文化旅游景区步行街外部空间景观设计的体现 | 第41-46页 |
4.2.1 入口空间的景观设计体现 | 第41-43页 |
4.2.2 街道空间的景观设计体现 | 第43-44页 |
4.2.3 广场空间的景观设计体现 | 第44-45页 |
4.2.4 环境设施的景观设计体现 | 第45-46页 |
4.3 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原则 | 第46-47页 |
4.3.1 适应性原则 | 第46页 |
4.3.2 文脉性原则 | 第46页 |
4.3.3 人性化原则 | 第46页 |
4.3.4 个性化原则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5 渭南市大荔县陕商故里文化景区项目设计分析 | 第48-86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48-52页 |
5.1.1 项目背景与设计定位 | 第48-49页 |
5.1.2 项目区位分析 | 第49页 |
5.1.3 基地概况 | 第49-50页 |
5.1.4 规划设计理念 | 第50-52页 |
5.2 陕商故里文化景区商业街地域文化元素的挖掘 | 第52-60页 |
5.2.1 关中地区文化元素的挖掘 | 第52-55页 |
5.2.2 陕商文化元素的挖掘 | 第55-60页 |
5.3 陕商故里文化景区商业街总体规划分析 | 第60-63页 |
5.3.1 空间功能布局分析 | 第60-61页 |
5.3.2 空间形态设计分析 | 第61-62页 |
5.3.3 交通流线分析 | 第62页 |
5.3.4 建筑风格分析 | 第62-63页 |
5.4 地域文化在陕商故里文化景区商业街景观设计中的表达 | 第63-85页 |
5.4.1 入口广场区景观设计 | 第64-66页 |
5.4.2 街道空间景观设计 | 第66-75页 |
5.4.3 陕商会馆文化广场区景观设计 | 第75-79页 |
5.4.4 陕商文化展示区景观设计 | 第79-8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6 结论 | 第86-88页 |
图录 | 第88-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