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英文摘要 | 第12-13页 |
1 绪论 | 第14-19页 |
1.1 课题的提出与背景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课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1.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1.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现状与趋势 | 第19-27页 |
2.1 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 第19-21页 |
2.1.1 河流对城市用水的影响 | 第19-20页 |
2.1.2 河流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 第20页 |
2.1.3 河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 第20-21页 |
2.1.4 河流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 第21页 |
2.2 国内外滨河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3页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2.3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问题 | 第24-25页 |
2.4 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理论研究 | 第27-30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27-28页 |
3.1.1 滨河景观 | 第27页 |
3.1.2 生态景观 | 第27页 |
3.1.3 生态设计 | 第27-28页 |
3.2 生态设计相关理论 | 第28-29页 |
3.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28页 |
3.2.2 环境规划理论 | 第28页 |
3.2.3 城市美学理论 | 第28-29页 |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9页 |
3.2.5 海绵城市理论 | 第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4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设计主要内容 | 第30-38页 |
4.1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设计相关原则 | 第30-32页 |
4.1.1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 第30页 |
4.1.2 提高滨河环境空间异质性原则 | 第30-31页 |
4.1.3 生态系统自组织和自我恢复原则 | 第31页 |
4.1.4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 第31-32页 |
4.1.5 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 第32页 |
4.2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设计要素分析 | 第32-37页 |
4.2.1 植物景观生态设计 | 第32-34页 |
4.2.2 硬质景观生态设计 | 第34-35页 |
4.2.3 水体景观生态设计 | 第35-36页 |
4.2.4 照明景观生态设计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5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设计案例分析 | 第38-46页 |
5.1 新加坡碧山宏茂桥公园与加冷河修复设计 | 第38-40页 |
5.2 河北迁安三里河生态廊道设计 | 第40-43页 |
5.3 花桥吴淞江湿地公园景观设计 | 第43-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6 基于生态恢复的城市滨河景观生态设计实践 | 第46-86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46-47页 |
6.2 区域背景分析 | 第47-52页 |
6.2.1 区域地理位置 | 第47-48页 |
6.2.2 区域气候特征 | 第48-49页 |
6.2.3 区域地形特征 | 第49页 |
6.2.4 区域土壤水文 | 第49-50页 |
6.2.5 区域历史文化 | 第50-51页 |
6.2.6 区域社会环境 | 第51-52页 |
6.3 场地分析 | 第52-60页 |
6.3.1 交通分析 | 第52-53页 |
6.3.2 区域周边环境分析 | 第53-54页 |
6.3.3 场地内植物分析 | 第54页 |
6.3.4 历史及现状分析 | 第54-55页 |
6.3.5 场地存在问题分析 | 第55-60页 |
6.4 设计目标与依据 | 第60-61页 |
6.4.1 设计目标 | 第60页 |
6.4.2 设计依据 | 第60-61页 |
6.4.3 指导思想 | 第61页 |
6.5 总体规划 | 第61-67页 |
6.5.1 规划理念 | 第61页 |
6.5.2 公园性质 | 第61-62页 |
6.5.3 功能分区 | 第62页 |
6.5.4 道路划分 | 第62-67页 |
6.6 生态修复设计 | 第67-77页 |
6.6.1 水泡湿地设计 | 第67-68页 |
6.6.2 生态农田设计 | 第68-69页 |
6.6.3 公园入水口生态恢复设计 | 第69-70页 |
6.6.4 公园湖泊生态恢复设计 | 第70-71页 |
6.6.5 植物群落生态恢复设计 | 第71-74页 |
6.6.6 雨水收集生态设计 | 第74-75页 |
6.6.7 湿地生态净水设计 | 第75-76页 |
6.6.8 山地生态恢复设计 | 第76-77页 |
6.7 硬质景观生态设计 | 第77-83页 |
6.7.1 公园出入口设计 | 第77-79页 |
6.7.2 工业改造设计 | 第79-80页 |
6.7.3 生态停车场设计 | 第80-81页 |
6.7.4 硬质铺装生态设计 | 第81-83页 |
6.8 照明景观生态设计 | 第83-86页 |
6.8.1 一级照度区 | 第83-84页 |
6.8.2 二级照度区 | 第84页 |
6.8.3 三级照度区 | 第84页 |
6.8.4 四级照度区 | 第84-86页 |
7 结论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附录 | 第92-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