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糖醇/薄荷醇共结晶体的可控制备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1.1 共结晶 | 第9-11页 |
1.1.1 共结晶定义 | 第9-10页 |
1.1.2 共结晶产品的制备方法 | 第10页 |
1.1.3 形成共结晶的条件 | 第10页 |
1.1.4 影响共结晶的因素 | 第10-11页 |
1.2 木糖醇 | 第11-13页 |
1.2.1 木糖醇的理化性质 | 第11-12页 |
1.2.2 木糖醇的生理学特性 | 第12页 |
1.2.3 木糖醇的应用 | 第12-13页 |
1.3 薄荷醇 | 第13-14页 |
1.3.1 薄荷醇的结构和性质 | 第13-14页 |
1.3.2 薄荷醇的来源 | 第14页 |
1.3.3 薄荷醇的功能与应用 | 第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木糖醇的溶解度及相关性质的研究 | 第18-42页 |
2.1 文献综述 | 第18-24页 |
2.1.1 固液相平衡理论 | 第18-19页 |
2.1.2 溶解度和过饱和度 | 第19-22页 |
2.1.3 诱导期 | 第22-23页 |
2.1.4 初级成核理论 | 第23-24页 |
2.2 实验研究 | 第24-26页 |
2.2.1 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2.2.2 实验装置及操作步骤 | 第25-26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6-41页 |
2.3.1 溶解度 | 第26-35页 |
2.3.2 溶解热 | 第35-38页 |
2.3.3 诱导期 | 第38-39页 |
2.3.4 初级成核速率 | 第39-4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木糖醇/薄荷醇共结晶工艺的研究 | 第42-58页 |
3.1 实验研究 | 第42-43页 |
3.1.1 试剂、药品及仪器 | 第42页 |
3.1.2 实验测定 | 第42-43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2.1 包合率 | 第43-46页 |
3.2.2 水分活度 | 第46-47页 |
3.2.3 吸湿性 | 第47-48页 |
3.3 响应面分析 | 第48-57页 |
3.3.1 响应面分析概述 | 第48页 |
3.3.2 实验方案 | 第48-49页 |
3.3.3 响应面分析方案及结果 | 第49-51页 |
3.3.4 单因素分析 | 第51-53页 |
3.3.5 因素间相互影响 | 第53-56页 |
3.3.6 共结晶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共结晶体的结构及共结晶机理分析 | 第58-70页 |
4.1 实验研究 | 第58-59页 |
4.1.1 共结晶体的制备 | 第58页 |
4.1.2 共结晶体的分析表征 | 第58-59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9-69页 |
4.2.1 水分活度和吸湿性 | 第59-61页 |
4.2.2 热分析 | 第61-63页 |
4.2.3 XRD 分析 | 第63-64页 |
4.2.4 SEM 分析 | 第64-66页 |
4.2.5 IR 分析 | 第66-68页 |
4.2.6 机理分析 | 第68-6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木糖醇/薄荷醇共结晶体的热动力学分析 | 第70-84页 |
5.1 热分析动力学概论 | 第70-75页 |
5.1.1 热分析动力学理论 | 第70-72页 |
5.1.2 热分析动力学方法 | 第72-75页 |
5.2 实验研究 | 第75页 |
5.2.1 药品与试剂 | 第75页 |
5.2.2 实验操作条件 | 第75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75-82页 |
5.3.1 共结晶体的热分析 | 第75-76页 |
5.3.2 共结晶体的热动力学分析 | 第76-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91-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