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1.1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控制的发展历史 | 第10-12页 |
1.1.2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3-14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的运行原理 | 第15-20页 |
2.1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的结构 | 第15页 |
2.2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5-16页 |
2.3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的调速原理 | 第16-17页 |
2.4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的数学模型 | 第17-19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电力防误设计 | 第20-33页 |
3.1 电力防误的基本控制系统 | 第20-21页 |
3.2 控制器的P,I,D项选择 | 第21-23页 |
3.2.1 数值电力防误的计算 | 第22页 |
3.2.2 参数的自整定 | 第22-23页 |
3.3 模糊控制的产生 | 第23-24页 |
3.4 模糊控制的背景和发展现状 | 第24-25页 |
3.5 模糊控制的模型设计 | 第25-27页 |
3.5.1 模糊集合及隶属函数 | 第25-26页 |
3.5.2 模糊关系及模糊推理 | 第26-27页 |
3.6 模糊自整定电力防误参数控制系统的构成 | 第27-28页 |
3.7 自整定控制系统中KP、KI、KD的条件 | 第28页 |
3.8 直流调速模糊自整定电力防误参数控制器设计过程 | 第28-32页 |
3.8.1 系统中导入、导出数据的确认 | 第28-29页 |
3.8.2 相关数据的值域以及在值域上的定义 | 第29页 |
3.8.3 决定KP、KI、KD调整规律 | 第29-30页 |
3.8.4 模糊推理与模糊计算 | 第30-32页 |
3.9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硬件设计 | 第33-46页 |
4.1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 第33页 |
4.2 主控单元模块 | 第33-39页 |
4.2.1 运动处理芯片LM629简述及性能特点介绍 | 第34-37页 |
4.2.2 单片机AT89S52对LM629控制 | 第37-39页 |
4.3 隔离单元模块 | 第39-40页 |
4.4 电机驱动模块 | 第40-43页 |
4.5 过流保护装置 | 第43-44页 |
4.6 速度反馈模块 | 第44-45页 |
4.6.1 位置检测 | 第44-45页 |
4.6.2 速度检测 | 第45页 |
4.7 通讯模块 | 第45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五章 软件设计实现 | 第46-56页 |
5.1 PC系统界面设计及串.通信 | 第46-48页 |
5.1.1 系统界面及功能 | 第46-47页 |
5.1.2 PC串口通信 | 第47-48页 |
5.2 控制系统AT89S52程序 | 第48-50页 |
5.2.1 主程序 | 第48-49页 |
5.2.2 中断程序 | 第49-50页 |
5.3 单片机模糊控制程序设计 | 第50-55页 |
5.3.1 误差及误差变化率的输入确立 | 第51页 |
5.3.2 隶属度函数程序实现 | 第51-53页 |
5.3.3 模糊推理及判决程序实现 | 第53-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56-65页 |
6.1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环境经济调度数学模型 | 第56-57页 |
6.1.1 目标函数 | 第56页 |
6.1.2 约束条件 | 第56-57页 |
6.2 防误控制安全自动装置环境经济调度多目标实现 | 第57-64页 |
6.2.1 仿真电力系统防误控制的实际模型 | 第57-58页 |
6.2.2 自动装置环境经济调度问题的仿真 | 第58-59页 |
6.2.3 利用多目标粒子群优化 | 第59-60页 |
6.2.4 结果和分析 | 第60-63页 |
6.2.5 存在的问题和改进 | 第63-64页 |
6.3 自动装置优化调度问题的展望 | 第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