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8页 |
1.1 水体中氮的来源及危害 | 第11-12页 |
1.1.1 水体中氮的来源 | 第11页 |
1.1.2 水体中氮污染的危害 | 第11-12页 |
1.2 曝气生物滤池的发展进程 | 第12-18页 |
1.2.1 曝气生物滤池的发展沿革 | 第12-13页 |
1.2.2 曝气生物滤池的工艺原理和特点 | 第13页 |
1.2.3 曝气生物滤池的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3 曝气生物滤池的脱氮技术原理 | 第18-25页 |
1.3.1 生物脱氮原理 | 第18-21页 |
1.3.2 生物脱氮新技术 | 第21-23页 |
1.3.3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效能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1.4 微生物特性分析方法 | 第25-27页 |
1.5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7-28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7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3页 |
2.1 实验装置 | 第28-29页 |
2.2 实验用水 | 第29-30页 |
2.3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30-33页 |
2.3.1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2.3.2 水质测试方法 | 第31页 |
2.3.3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31页 |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第31-33页 |
第三章 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与挂膜 | 第33-40页 |
3.1 曝气生物滤池的启动研究 | 第33-34页 |
3.2 实验方案 | 第34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3.3.1 挂膜期间 CODCr浓度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2 挂膜期间 NH3-N 浓度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3 挂膜期间 TN 浓度的变化 | 第36-37页 |
3.4 启动期间的微生物相分析 | 第37-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性能及其运行参数优化 | 第40-55页 |
4.1 水力停留时间(HRT)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0-43页 |
4.1.1 HRT 对 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0-42页 |
4.1.2 HRT 对 NH3-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2-43页 |
4.1.3 HRT 对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3页 |
4.2 TCODCR/TN 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3-46页 |
4.2.1 TCODCr/TN 对 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4-45页 |
4.2.2 TCODCr/TN 对 NH3-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页 |
4.2.3 TCODCr/TN 对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5-46页 |
4.3 气水比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46-50页 |
4.3.1 气水比对 BAF 系统内 DO 的影响 | 第47-48页 |
4.3.2 气水比对 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页 |
4.3.3 气水比对 NH3-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8-49页 |
4.3.4 气水比对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49-50页 |
4.4 进水 PH 值对脱氮效果的影响 | 第50-53页 |
4.4.1 进水 pH 值对 CODCr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2 进水 pH 值对 NH3-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页 |
4.4.3 进水 pH 值对 TN 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生化特性及脱氮机理研究 | 第55-66页 |
5.1 实验方案 | 第55-56页 |
5.2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脱氮效果分析 | 第56-60页 |
5.2.1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 DO 变化情况 | 第56页 |
5.2.2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 CODCr的变化情况 | 第56-57页 |
5.2.3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 NH3-N 的变化情况 | 第57-58页 |
5.2.4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 TN 的变化情况 | 第58-59页 |
5.2.5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各形态氮素浓度的变化情况 | 第59-60页 |
5.3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微生物分布特征 | 第60-64页 |
5.3.1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生物量变化情况 | 第60-61页 |
5.3.2 曝气生物滤池沿程细菌群落分布情况 | 第61-64页 |
5.4 曝气生物滤池脱氮机理浅析 | 第64-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展望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件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