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方转让定价避税与特别纳税调整研究--以M公司企业所得税为例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3 述评 | 第14页 |
1.3 相关概念约定 | 第14-15页 |
1.3.1 特别纳税调整 | 第14页 |
1.3.2 反避税 | 第14-15页 |
1.4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5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2 避税理论基础与调整原则 | 第16-20页 |
2.1 避税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2.1.1 契约理论 | 第16页 |
2.1.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6-17页 |
2.1.3 产权理论 | 第17页 |
2.2 调整原则 | 第17-20页 |
2.2.1 独立交易原则 | 第17-18页 |
2.2.2 总利润原则 | 第18页 |
2.2.3 安全港原则 | 第18-20页 |
3 关联方及其企业所得税避税分析 | 第20-28页 |
3.1 关联方的判定标准 | 第20-21页 |
3.1.1 股权或债权判定法 | 第20页 |
3.1.2 管理人员实质控制判定法 | 第20-21页 |
3.1.3 核心经营或技术控制判定法 | 第21页 |
3.2 关联方避税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 第21页 |
3.3 关联方的主要避税方式 | 第21-24页 |
3.3.1 利用避税港避税 | 第22页 |
3.3.2 利用资本弱化避税 | 第22-23页 |
3.3.3 选择有利的组织形式避税 | 第23页 |
3.3.4 利用税收协定避税 | 第23页 |
3.3.5 利用转让定价避税 | 第23-24页 |
3.4 关联方转让定价避税具体方式 | 第24-28页 |
3.4.1 通过购销业务转让定价 | 第24页 |
3.4.2 通过有形资产的租赁转让定价 | 第24-25页 |
3.4.3 以无形资产交易的方式转让定价 | 第25页 |
3.4.4 借助融通资金转让定价 | 第25-26页 |
3.4.5 通过提供劳务避税 | 第26-28页 |
4 关联方特别纳税调整分析 | 第28-34页 |
4.1 特别纳税调整事项 | 第28-29页 |
4.1.1 资本弱化管理 | 第28页 |
4.1.2 一般反避税管理 | 第28-29页 |
4.1.3 转让定价管理 | 第29页 |
4.2 关联方转让定价特别纳税调整分析 | 第29-34页 |
4.2.1 转让定价特别调整对象 | 第29页 |
4.2.2 对拟定对象避税行为审核评估 | 第29-32页 |
4.2.3 结果认定与处置 | 第32-34页 |
5 案例分析 | 第34-38页 |
5.1 M 公司基本情况 | 第34页 |
5.2 M 公司避税行为分析 | 第34-35页 |
5.3 政府对 M 公司的特别纳税调整分析 | 第35-38页 |
5.3.1 确定调查对象 | 第35页 |
5.3.2 对 M 公司关联方的认定 | 第35页 |
5.3.3 转让定价调整工作 | 第35-37页 |
5.3.4 处理结果 | 第37-38页 |
6 对策建议 | 第38-42页 |
6.1 遵从税制规定申请预约定价安排 | 第38-39页 |
6.2 咨询外部转让定价专家 | 第39页 |
6.3 基于整体战略制定价格 | 第39页 |
6.4 完善转让定价税制并增强可操作性 | 第39-40页 |
6.5 加强区域协作以提高税管效率 | 第40页 |
6.6 加大资源投入以提升专业化水平 | 第40-42页 |
结论与不足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