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磁阻式旋转变压器在国内外发展及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磁阻式旋转变压器发展概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磁阻式旋转变压器发展概述 | 第12-13页 |
1.3 旋转变压器的分类和技术指标 | 第13-15页 |
1.3.1 分析旋转变压器的分类 | 第13-14页 |
1.3.2 转变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 第14-15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第2章 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 第17-26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采用等匝绕组的径向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 第17-21页 |
2.3 采用正弦绕组的磁阻式旋变的结构与原理 | 第21-24页 |
2.3.1 结构特点 | 第21页 |
2.3.2 信号绕组正弦结构的设计 | 第21-22页 |
2.3.3 正弦信号绕组的磁阻式旋变的原理分析 | 第22-24页 |
2.4 正弦分布信号绕组的磁阻式旋变的谐波分析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采用等匝绕组的磁阻式旋变的优化设计 | 第26-38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等匝绕组磁阻式旋变的有限元计算与谐波分析 | 第26-30页 |
3.2.1 P=5 的旋变仿真分析 | 第26-29页 |
3.2.2 P=26 的旋变仿真分析 | 第29-30页 |
3.3 径向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结构优化 | 第30-35页 |
3.3.1 转子正弦系数优化 | 第31-32页 |
3.3.2 气隙长度优化 | 第32-33页 |
3.3.3 转子函数优化 | 第33-35页 |
3.4 采用等匝结构绕组的磁阻式旋变实验分析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采用正弦绕组的磁阻式旋变的有限元仿真计算 | 第38-52页 |
4.1 引言 | 第38页 |
4.2 正弦绕组结构的磁阻式旋变的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4.3 正弦绕组结构的磁阻式旋变的模型仿真与精度分析 | 第40-43页 |
4.3.1 正弦绕组与等匝绕组结构旋变仿真输出对比 | 第40-42页 |
4.3.2 正弦绕组与优化后的等匝绕组旋变精度对比 | 第42-43页 |
4.4 采用正弦结构绕组的旋转变压器的极槽配合 | 第43-49页 |
4.4.1 定子 14 齿的旋变的极槽配合方案分析 | 第43-45页 |
4.4.2 正弦信号绕组旋变的极槽配合关系 | 第45-49页 |
4.5 采用正弦分布结构绕组的磁阻式旋变实验分析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双通道共磁路粗精耦合磁阻式旋变的结构优化设计 | 第52-67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双通道粗精耦合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结构及原理 | 第52-55页 |
5.2.1 双通道粗精耦合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结构设计 | 第52-54页 |
5.2.2 双通道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基本原理 | 第54-55页 |
5.3 双通道粗精耦合径向磁阻式旋转变压器的仿真分析 | 第55-57页 |
5.4 不同极对数配合对旋转变压器精度的影响 | 第57-63页 |
5.4.1 仿真分析及谐波提取 | 第57-62页 |
5.4.2 谐波成分及含量趋势对比分析 | 第62-63页 |
5.5 合成结构参数对旋转变压器精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5.5.1 转子合成结构叠加角度的影响 | 第63-65页 |
5.5.2 转子合成结构峰值大小的影响 | 第6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