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图表清单 | 第9-12页 |
注释表 | 第12-13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双凸极电机的发展概况 | 第14-16页 |
1.3 双凸极电机调速控制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开环控制系统 | 第16-17页 |
1.3.2 闭环控制系统 | 第17-18页 |
1.4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电励磁双凸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和 PWM 调制方法 | 第20-3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电励磁双凸极电动机的基本结构 | 第20-21页 |
2.3 电励磁双凸极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2.4 电励磁双凸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5 电励磁双凸极电动机的调制策略 | 第23-30页 |
2.5.1 非换相区工作模态 | 第25-29页 |
2.5.2 换相区工作模态 | 第29-30页 |
2.6 带前级 Buck 电路的双凸极电机驱动器 | 第30-31页 |
2.7 仿真与实验结果分析 | 第31-35页 |
2.8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带前级 Buck 变换器的 WFDSM 调速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第36-45页 |
3.1 引言 | 第36页 |
3.2 调速系统控制原理 | 第36-37页 |
3.2.1 转速单环控制 | 第36页 |
3.2.2 转速电流双闭环控制 | 第36-37页 |
3.3 高速双凸极电机调速系统的建模 | 第37-39页 |
3.3.1 电机二维有限元模型 | 第37-38页 |
3.3.2 功率驱动模块 | 第38-39页 |
3.3.3 控制系统模块 | 第39页 |
3.4 高速双凸极电机调速系统的仿真 | 第39-44页 |
3.4.1 稳态仿真 | 第39-41页 |
3.4.2 转速阶跃变化 | 第41-43页 |
3.4.3 负载阶跃变化 | 第43-4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调速系统的设计及实验 | 第45-64页 |
4.1 引言 | 第45页 |
4.2 高速 WFDSM 调速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45-51页 |
4.2.1 ATRU 多脉冲自耦变压整流器 | 第45-46页 |
4.2.2 Buck 降压变换器 | 第46-47页 |
4.2.3 位置信号检测及倍频电路 | 第47-48页 |
4.2.4 主功率电路及驱动电路 | 第48页 |
4.2.5 主控芯片 | 第48页 |
4.2.6 电流检测及给定电路 | 第48-49页 |
4.2.7 电流调节电路 | 第49-50页 |
4.2.8 过温保护电路 | 第50-51页 |
4.3 高速 WFDSM 调速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1-56页 |
4.3.1 转速的检测和计算 | 第52-53页 |
4.3.2 数字转速调节器 | 第53-54页 |
4.3.3 驱动信号控制逻辑 | 第54-56页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6-62页 |
4.4.1 实验平台及仪器 | 第56-57页 |
4.4.2 霍尔位置信号校正 | 第57-58页 |
4.4.3 驱动信号 | 第58页 |
4.4.4 双闭环控制 | 第58-61页 |
4.4.5 转速跟随特性 | 第61-62页 |
4.4.6 负载阶跃变化 | 第62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发电/电动功率比较 | 第64-72页 |
5.1 引言 | 第64页 |
5.2 电动和发电工作原理的磁能分析 | 第64-66页 |
5.2.1 电动磁工作状态分析 | 第64-65页 |
5.2.2 发电磁工作状态分析 | 第65-66页 |
5.3 电动和发电工作特性的比较 | 第66-70页 |
5.3.1 电枢反应对电动和发电功率的影响 | 第66-68页 |
5.3.2 换相重叠对电动和发电功率的影响 | 第68-69页 |
5.3.3 励磁电流对发电和电动功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5.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72页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