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基于心理契约的非营利组织员工激励研究--以广州义工联为例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研究综述第12-18页
        1.2.1 关于心理契约的相关研究第12-16页
        1.2.2 关于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的研究第16-18页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第18-19页
        1.3.1 研究方法第18页
        1.3.2 研究框架第18-19页
    1.4 概念厘清第19-23页
        1.4.1 心理契约第19-20页
        1.4.2 非营利组织第20-23页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员工心理契约及激励的理论分析第23-32页
    2.1 非营利组织员工的心理契约第23-26页
        2.1.1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第23-24页
        2.1.2 非营利组织员工的特点第24页
        2.1.3 非营利组织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维度第24-26页
    2.2 与心理契约相关的激励理论概述第26-28页
        2.2.1 需要层次理论第26-27页
        2.2.2 双因素理论第27页
        2.2.3 期望理论第27-28页
        2.2.4 公平理论第28页
    2.3 心理契约对非营利组织员工激励的影响第28-32页
        2.3.1 心理契约维度的视角第29-30页
        2.3.2 心理契约违背的视角第30-32页
第三章 广州义工联员工心理契约及激励现状研究第32-42页
    3.1 广州义工联员工心理契约调查情况第32-35页
        3.1.1 心理契约实证调研的调查问卷的设计第32-33页
        3.1.2 广州义工联员工心理契约情况分析第33-35页
    3.2 非营利组织员工心理契约视角激励机制的缺陷分析第35-39页
        3.2.1 物质激励不足,激励方式单一第35-36页
        3.2.2 情感激励缺失,组织凝聚力低第36-37页
        3.2.3 职业激励缺乏,晋升渠道狭窄第37-38页
        3.2.4 使命激励不足,组织文化薄弱第38-39页
    3.3 非营利组织实施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员工激励的必要性第39-42页
        3.3.1 心理契约是非营利组织构建员工激励系统的中介第39-40页
        3.3.2 心理契约分析是非营利组织实施员工激励机制的前提第40页
        3.3.3 基于心理契约的非营利组织员工激励具有天然优势第40-42页
第四章 基于心理契约的非营利组织员工的激励路径第42-51页
    4.1 基于交易维度的激励路径第42-43页
        4.1.1 设计合理的薪酬结构第42-43页
        4.1.2 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第43页
    4.2 基于关系维度的激励路径第43-45页
        4.2.1 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第43-44页
        4.2.2 注重与员工的情感沟通第44-45页
    4.3 基于发展维度的激励路径第45-47页
        4.3.1 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第45-46页
        4.3.2 丰富员工的培训体系第46页
        4.3.3 引导员工的职业发展第46-47页
    4.4 基于理念维度的激励路径第47-51页
        4.4.1 构建组织文化激励第47-49页
        4.4.2 形成柔性的人本管理第49页
        4.4.3 打造有效的荣誉激励第49-51页
结语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第56-5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58-59页
致谢第59-60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广东省L监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中国诚信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