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现状综述 | 第12-15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的基本内涵及培养意义 | 第17-24页 |
2.1 自立自强的内涵及关系 | 第17-19页 |
2.1.1 自立自强的内涵 | 第17-18页 |
2.1.2 自立和自强的关系 | 第18页 |
2.1.3 大学生自立自强 | 第18-19页 |
2.2 自立自强品质的内容 | 第19-21页 |
2.2.1 追求真理的独立精神 | 第19页 |
2.2.2 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 | 第19-20页 |
2.2.3 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 第20页 |
2.2.4 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 | 第20-21页 |
2.3 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的意义 | 第21-24页 |
2.3.1 提高大学生心理承受力的需要 | 第21-22页 |
2.3.2 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 | 第22页 |
2.3.3 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 第22-23页 |
2.3.4 增强大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需要 | 第23-24页 |
3 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现状和归因分析 | 第24-35页 |
3.1 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现状调查 | 第24-27页 |
3.1.1 问卷设计 | 第24页 |
3.1.2 样本属性 | 第24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24-27页 |
3.2 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3.2.1 取得的成绩 | 第28页 |
3.2.2 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出现的问题 | 第28-31页 |
3.3 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3.1 教育者缺乏相应的素质 | 第31-32页 |
3.3.2 受教育者存在依赖思想,缺乏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 第32-33页 |
3.3.3 教育方式缺乏创新,脱离学生生活 | 第33页 |
3.3.4 不良外部环境的影响 | 第33-35页 |
4 加强当代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对策 | 第35-53页 |
4.1 明确自立自强品质培养所遵循的原则 | 第35-38页 |
4.1.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35页 |
4.1.2 主体原则 | 第35-36页 |
4.1.3 整体原则 | 第36-37页 |
4.1.4 实践原则 | 第37-38页 |
4.2 充实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内容 | 第38-41页 |
4.2.1 加强独立自由精神的培养 | 第38-39页 |
4.2.2 加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传统的培养 | 第39-40页 |
4.2.3 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 第40-41页 |
4.3 完善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保障体系 | 第41-45页 |
4.3.1 完善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制度建设 | 第41-42页 |
4.3.2 加强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组织领导 | 第42-43页 |
4.3.3 加强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队伍建设 | 第43页 |
4.3.4 加大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经费投入 | 第43-44页 |
4.3.5 建设校内培养和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 | 第44-45页 |
4.4 丰富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方法 | 第45-49页 |
4.4.1 转变培养观念,加强互动式教学 | 第45-46页 |
4.4.2 加强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 第46-47页 |
4.4.3 拓展实践平台,加强实践锻炼 | 第47页 |
4.4.4 引导大学生积极进行自我教育 | 第47-48页 |
4.4.5 借助各种媒体加大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 优化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的环境 | 第49-53页 |
4.5.1 优化学校环境 | 第49-50页 |
4.5.2 优化家庭环境 | 第50-51页 |
4.5.3 优化社会环境 | 第51-53页 |
结束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57-58页 |
附录 B: 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现状调查问卷 | 第58-60页 |
附录 C: 大学生自立自强品质培养现状访谈调查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