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目标监视网的性能分析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空间目标监视网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2 空间监视网性能分析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15-18页 |
第2章 空间目标监视网概述 | 第18-34页 |
2.1 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的组成 | 第18-20页 |
2.1.1 空间目标监视网 | 第18-19页 |
2.1.2 空间目标监视中心 | 第19-20页 |
2.1.3 空间目标监视的工作流程 | 第20页 |
2.2 空间目标监视系统的任务和需求 | 第20-24页 |
2.2.1 空间目标的测轨编目 | 第20-21页 |
2.2.2 反卫星支持 | 第21页 |
2.2.3 监督条约执行 | 第21-22页 |
2.2.4 陨落及解体目标监视 | 第22页 |
2.2.5 碰撞规避 | 第22页 |
2.2.6 空间控制支持 | 第22-24页 |
2.3 空间目标分布情况 | 第24-32页 |
2.3.1 轨道分布情况 | 第24-30页 |
2.3.2 RCS 分布情况 | 第30-32页 |
2.3.3 目标光度(星等)特征分布 | 第32页 |
2.4 小结 | 第32-34页 |
第3章 空间监视网的性能分析方法 | 第34-50页 |
3.1 空间目标轨道模型 | 第34-36页 |
3.1.1 空间目标的轨道特性 | 第34-36页 |
3.1.2 空间目标轨道的摄动因素 | 第36页 |
3.2 雷达探测模型 | 第36-38页 |
3.2.1 雷达测量量 | 第36-37页 |
3.2.2 基本雷达方程 | 第37-38页 |
3.3 影响设备对目标探测率的因素分析 | 第38-43页 |
3.3.1 目标轨道分布 | 第38-41页 |
3.3.2 目标 RCS 大小 | 第41页 |
3.3.3 目标视亮度 | 第41-42页 |
3.3.4 观测设备类型 | 第42页 |
3.3.5 观测设备性能与数量 | 第42-43页 |
3.3.6 设备布设位置与观测时间 | 第43页 |
3.4 影响轨道确定的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3.4.1 测量数据的种类和精度 | 第43-44页 |
3.4.2 测量数据的分布和弧段长短 | 第44页 |
3.4.3 定轨采用模型和方法 | 第44页 |
3.5 雷达性能指标分析 | 第44-47页 |
3.5.1 观测空域范围 | 第45-46页 |
3.5.2 观测时间与数据率 | 第46页 |
3.5.3 测量精度 | 第46页 |
3.5.4 分辨力 | 第46-47页 |
3.5.5 多目标能力 | 第47页 |
3.5.6 抗干扰能力和工作可靠性 | 第47页 |
3.6 资源分配调度对监视网性能的影响 | 第47-48页 |
3.7 基于数据对监视网的性能评估 | 第48-49页 |
3.7.1 编目定轨情况 | 第48页 |
3.7.2 观测数据情况 | 第48页 |
3.7.3 任务调度计划执行情况 | 第48页 |
3.7.4 传感器贡献率 | 第48-49页 |
3.8 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空间监视网性能分析与评估软件设计 | 第50-63页 |
4.1 概述 | 第50页 |
4.2 软件功能和架构 | 第50-54页 |
4.2.1 监视网数据分析与评估模块 | 第50-53页 |
4.2.2 空间态势信息管理模块 | 第53-54页 |
4.2.3 任务服务与支持模块 | 第54页 |
4.2.4 Web 信息共享模块 | 第54页 |
4.3 软件设计 | 第54-62页 |
4.3.1 体系结构设计 | 第54-55页 |
4.3.2 系统接口设计 | 第55-56页 |
4.3.3 数据结构设计 | 第56-60页 |
4.3.4 数据处理流程设计 | 第60-61页 |
4.3.5 软件可靠性设计 | 第61-62页 |
4.3.6 开发环境与运行平台 | 第62页 |
4.4 小结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附录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