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论题的引出 | 第10页 |
1.1.1 建筑图形是建筑的既有表达方式 | 第10页 |
1.1.2 建筑图形表达的空间 | 第10页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2.1 视觉思维理论 | 第10-11页 |
1.2.2 认知建筑平面图形需要通过视觉思维 | 第11-12页 |
1.3 研究对象、研究目的与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2页 |
1.3.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3 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4-16页 |
2 建筑平面图形表达空间的视觉构建概述 | 第16-22页 |
2.1 建筑平面图形表达空间的方式 | 第16-17页 |
2.1.1 逻辑思维对二维图形与空间概念的转换 | 第16页 |
2.1.2 视觉思维的能力及其在二维图形中的体现 | 第16-17页 |
2.1.3 视觉思维对二维图形进行构建 | 第17页 |
2.2 空间的视觉构建方式 | 第17-22页 |
2.2.1. 对图底进行区分 | 第18-19页 |
2.2.2. 对特征进行整合 | 第19-20页 |
2.2.3. 通过图底区分与特征整合形成空间的逻辑 | 第20-22页 |
3 建筑平面图形中的图底区分 | 第22-60页 |
3.1 图底的视觉构建 | 第22-32页 |
3.1.1 构建图底是视觉思维的能力 | 第22-26页 |
3.1.2 图与底的视觉构建 | 第26-32页 |
3.2 图底构建反映的空间组织关系 | 第32-38页 |
3.2.1 图底的视觉构建表达空间层次 | 第32-37页 |
3.2.2 图底的视觉构建表达空间序列 | 第37-38页 |
3.3 图底的构建强度 | 第38-48页 |
3.3.1 图底关系的强弱 | 第38-39页 |
3.3.2 相对强图底 | 第39-41页 |
3.3.3 相对弱图底 | 第41-46页 |
3.3.4 相对非图底 | 第46-48页 |
3.4 影响图底构建及其构建强度的图形特征 | 第48-59页 |
3.4.1 图形的形态特征 | 第48-53页 |
3.4.2 图底的相对差异特征 | 第53-55页 |
3.4.3 图形特征位置的影响 | 第55-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4 建筑平面图形中的特征整合 | 第60-94页 |
4.1 接近性整合 | 第60-66页 |
4.1.1 接近性原则的概念 | 第60-61页 |
4.1.2 接近性原则的整合强度 | 第61页 |
4.1.3 接近性原则对建筑空间的构建 | 第61-66页 |
4.2 类似性整合 | 第66-75页 |
4.2.1 类似性原则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 第66-67页 |
4.2.2 空间的类似性整合 | 第67-73页 |
4.2.3 空间的非类似性变异 | 第73-75页 |
4.3 封闭性整合 | 第75-84页 |
4.3.1 封闭性原则的内涵 | 第75-77页 |
4.3.2 封闭性整合的构建特征 | 第77-79页 |
4.3.3 封闭性整合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79-81页 |
4.3.4 建筑平面图形中的封闭性整合 | 第81-84页 |
4.4 完形性整合 | 第84-89页 |
4.4.1 完形性原则的内涵 | 第84页 |
4.4.2 完形性原则的整合强度 | 第84-85页 |
4.4.3 建筑平面图中完形性整合的空间构建 | 第85-88页 |
4.4.4 非完形特征的应用及其作用 | 第88-89页 |
4.5 多原则的共同构建作用 | 第89-93页 |
4.6 小结 | 第93-94页 |
5 总结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