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城镇供水现状 | 第11页 |
1.3 国内城镇供水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1.4 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12-16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4.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页 |
1.4.3 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 第12-16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及供水现状调查分析 | 第16-30页 |
2.1 区域自然条件概况 | 第16-18页 |
2.1.1 区位条件 | 第16-17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2.1.3 地质情况 | 第17页 |
2.1.4 气候条件 | 第17-18页 |
2.1.5 河流水文条件 | 第18页 |
2.2 社会经济状况 | 第18-21页 |
2.2.1 人口规模预测 | 第18-20页 |
2.2.2 社会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2.3 白河县县城供水现状调查 | 第21-26页 |
2.4 白河县供水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7页 |
2.4.1 工程设施方面 | 第26-27页 |
2.4.2 运行管理方面 | 第27页 |
2.5 我国城镇供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7-28页 |
2.6 城市性质及规划范围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城镇供水规划中需水量预测 | 第30-52页 |
3.1 需水量预测的意义 | 第30页 |
3.2 需水量预测的原则 | 第30-31页 |
3.3 数学模型在城市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 第31-38页 |
3.3.1 回归分析法预测需水量 | 第33-34页 |
3.3.2 人工神经网络法预测需水量 | 第34-37页 |
3.3.3 灰色理论模型预测法[25-27] | 第37-38页 |
3.4 指标法在城市需水量预测中的应用 | 第38-48页 |
3.4.1 《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6]中指标法 | 第38-41页 |
3.4.2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33]中指标法 | 第41-44页 |
3.4.3 《村镇供水工程技术规范》[36]以及《镇(乡)村给水工程技术规范》[37]中指标法 | 第44-46页 |
3.4.4 小城市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模型的建立及选取研究 | 第46-48页 |
3.5 白河县需水量预测 | 第48-51页 |
3.5.1 水量指标法预测白河县需水量 | 第48-49页 |
3.5.2 城市用水分类加合法预测白河县需水量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水源选择及水资源平衡研究 | 第52-65页 |
4.1 水资源分析概述 | 第52页 |
4.2 水源选择的主要原则 | 第52-53页 |
4.3 水量可利用性 | 第53-54页 |
4.4 白河县水资源概况及水源地选择 | 第54-55页 |
4.5 新建、扩建水源地 | 第55页 |
4.6 白河县石门水库建设 | 第55-61页 |
4.6.1 调节构筑物在管网运行中的重要性 | 第55-56页 |
4.6.2 石门水库建设必要性分析 | 第56-59页 |
4.6.3 石门水库工程取水总量 | 第59页 |
4.6.4 来水量分析 | 第59-60页 |
4.6.5 库容确定 | 第60-61页 |
4.7 白河县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第61-62页 |
4.8 水厂建设 | 第62-64页 |
4.8.1 扩建红石河水厂工程 | 第62-63页 |
4.8.3 城市补充水源及应急水源工程建设 | 第63-64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五章 城市输配水管网建设及管网区块化供水研究 | 第65-78页 |
5.1 管网供水系统优化理论—管网区块化理论概述 | 第65-66页 |
5.2 管网区块化的目的及分区方法 | 第66-68页 |
5.3 管网分区进水点的选择与位置分配原则 | 第68-69页 |
5.3.1 简单分区法 | 第68页 |
5.3.2 管网压力分区法 | 第68-69页 |
5.4 管网区块化理论优点 | 第69-70页 |
5.5 管网区域计量分区(DMA)管理模式和思路 | 第70-71页 |
5.6 管网区块化供水对水质的影响 | 第71页 |
5.7 工程实例 | 第71-76页 |
5.7.1 白河县配水管网研究 | 第71-76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城市水质监测系统及应急能力建设研究 | 第78-88页 |
6.1 城市水质监测检测系统建设 | 第78页 |
6.2 水源地水质评价方法 | 第78-81页 |
6.2.1 一般污染物评价 | 第78-79页 |
6.2.2 有毒污染物评价 | 第79-80页 |
6.2.3 水体富营养化评价 | 第80页 |
6.2.4 水质的综合评价 | 第80-81页 |
6.3 水厂水质检测能力 | 第81-83页 |
6.4 城市供水应急能力建设 | 第83-84页 |
6.5 应急状态下用水量的计算 | 第84页 |
6.6 应急能力建设思路 | 第84-87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论及建议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课题和发表的文章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表 1 | 第95-96页 |
附表 2 | 第96-103页 |
附表 3 | 第103-110页 |
附表 4 | 第110-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