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导言 | 第10-13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相关概念分析 | 第13-24页 |
(一) 哲学上主体性的一般概念 | 第13-18页 |
1. 哲学上的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 第13-15页 |
2. 主体与主体性 | 第15-16页 |
3. 主体性的特征 | 第16-18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内涵和表现 | 第18-21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中的主体概念 | 第18-19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 | 第19-20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的表现 | 第20-21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者主体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1-24页 |
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 人的本质的理论 | 第22-23页 |
3. 人的主体性发展理论 | 第23-24页 |
二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不足的表现及原因分析 | 第24-34页 |
(一)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不足的表现 | 第24-29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淡薄 | 第24-25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创造性 | 第25-26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能动性不足 | 第26-28页 |
4.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责任淡化 | 第28-29页 |
(二)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9-34页 |
1. 市场经济中功利主义的影响 | 第29-30页 |
2. 现代网络发展的影响 | 第30页 |
3. 教育者主体自身方面的原因 | 第30-34页 |
三 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发挥的途径 | 第34-51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优化 | 第34-41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化建设 | 第34-38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培养 | 第38-40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化建设 | 第40-41页 |
(二)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优化 | 第41-46页 |
1. 教育者要加强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协调性 | 第42-43页 |
2. 教育者要科学利用网络教育 | 第43-45页 |
3. 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辅助角色 | 第45-46页 |
(三) 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优化 | 第46-51页 |
1.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 第46-49页 |
2. 建立合理的考评机制 | 第49-50页 |
3. 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注释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