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紫菊属研究综述 | 第13-20页 |
1.1 紫菊属的系统学位置 | 第13页 |
1.2 紫菊属的分类简史 | 第13-15页 |
1.3 紫菊属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3.1 染色体核型的研究 | 第15-16页 |
1.3.2 瘦果解剖学特征研究 | 第16-17页 |
1.3.3 瘦果表面微形态特征研究 | 第17页 |
1.3.4 小花舌片内轴面微形态研究 | 第17页 |
1.3.5 化学成分及药用价值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6 孢粉学研究 | 第18页 |
1.3.7 分子系统学研究 | 第18-19页 |
1.4 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紫菊属宏观形态学研究 | 第20-27页 |
2.1 习性 | 第20页 |
2.2 茎 | 第20页 |
2.3 叶 | 第20-22页 |
2.3.1 叶片形状 | 第20-21页 |
2.3.2 叶片大小 | 第21页 |
2.3.3 叶片毛被 | 第21页 |
2.3.4 叶基 | 第21页 |
2.3.5 叶柄 | 第21-22页 |
2.4 头状花序 | 第22-24页 |
2.4.1 总苞 | 第22页 |
2.4.2 总苞片 | 第22-23页 |
2.4.3 舌状小花 | 第23-24页 |
2.5 瘦果 | 第24-27页 |
2.5.1 瘦果形状 | 第24-25页 |
2.5.2 瘦果的大小 | 第25页 |
2.5.3 瘦果的颜色 | 第25页 |
2.5.4 瘦果的喙部特征 | 第25-26页 |
2.5.5 瘦果的肋 | 第26页 |
2.5.6 冠毛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染色体核型分析 | 第27-32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28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3.2.1 紫菊属及近缘属 5 个种的染色体参数与核型特征 | 第28-29页 |
3.2.2 紫菊属及近缘属 3 属 5 种的核型比较 | 第29-30页 |
3.3 讨论 | 第30-32页 |
第四章 瘦果解剖学研究 | 第32-3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32页 |
4.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 第32-33页 |
4.1.3 实验方法 | 第33页 |
4.1.4 术语 | 第33-34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4.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五章 瘦果微形态学研究 | 第39-43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39-40页 |
5.1.1 实验材料 | 第39页 |
5.1.2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5.1.3 术语 | 第40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5.3 讨论 | 第42-43页 |
第六章 小花舌片内轴面微形态研究 | 第43-46页 |
6.1 材料和方法 | 第43-44页 |
6.1.1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6.1.2 实验方法 | 第43-44页 |
6.1.3 术语 | 第44页 |
6.2 结果分析 | 第44页 |
6.3 讨论 | 第44-46页 |
第七章 紫菊属的生境和地理分布 | 第46-49页 |
7.1 生境 | 第46页 |
7.2 地理分布 | 第46-49页 |
7.2.1 属的地理分布 | 第46-47页 |
7.2.2 种的地理分布 | 第47-49页 |
第八章 分支系统学研究 | 第49-53页 |
8.1 外类群和内类群的选择 | 第49页 |
8.2 性状编码 | 第49-53页 |
第九章 紫菊属的分类学处理 | 第53-63页 |
9.1 属的描述 | 第53页 |
9.2 紫菊属分种检索表 | 第53-54页 |
9.3 分种描述 | 第54-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附录 | 第69-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