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12页 |
1.3 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1.3.1 需求层次理论 | 第12页 |
1.3.2 文化变迁理论 | 第12页 |
1.3.3 中国文化失调和重建理论 | 第12-13页 |
1.3.4 文化功能论 | 第13页 |
1.3.5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页 |
1.4.3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8页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陕西农村文化建设概述 | 第20-26页 |
2.1 农村文化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文化的含义 | 第20页 |
2.1.2 农村文化的概念 | 第20页 |
2.1.3 农村文化的功能 | 第20-21页 |
2.2 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容 | 第21页 |
2.3 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 第21-26页 |
2.3.1 已有成就 | 第21-22页 |
2.3.2 存在问题 | 第22-23页 |
2.3.3 原因分析 | 第23-26页 |
第三章 农民主位视角下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 第26-32页 |
3.1 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 | 第26页 |
3.1.1 参与者广泛,重视发挥农民参与和政府部门的管理优势 | 第26页 |
3.1.2 实现农民参与,积极发展各参与者之间的伙伴关系 | 第26页 |
3.2 陕西农村文化建设的原则 | 第26-27页 |
3.2.1 目标需求化原则 | 第27页 |
3.2.2 方式民主化原则 | 第27页 |
3.2.3 模式地方化原则 | 第27页 |
3.3 陕西农村文化建设方式 | 第27-29页 |
3.3.1 内源发展型 | 第28页 |
3.3.2 政府主导型 | 第28-29页 |
3.3.3 民主平等协商型 | 第29页 |
3.4 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文化精英和农民的各自定位 | 第29-32页 |
3.4.1 政府位于主导者、支持者 | 第29-30页 |
3.4.2 文化精英位于协助者 | 第30页 |
3.4.3 以农民为中心 | 第30-32页 |
第四章 农民主位视角下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 第32-39页 |
4.1 农村文化建设的运行机制 | 第32-34页 |
4.1.1 农民参与调研层面 | 第32页 |
4.1.2 农民参与管理层面 | 第32-33页 |
4.1.3 农民参与利益分享层面 | 第33-34页 |
4.2 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机制 | 第34-36页 |
4.2.1 财政保障制度 | 第34页 |
4.2.2 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的培养 | 第34-35页 |
4.2.3 农村文化组织的建立 | 第35页 |
4.2.4 农村基层民主制度 | 第35-36页 |
4.3 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 第36-39页 |
4.3.1 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36-37页 |
4.3.2 农村文化精英的培养 | 第37页 |
4.3.3 农民主体地位的巩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建议 | 第39-42页 |
5.1 小结 | 第39页 |
5.2 农村文化建设中可能遇见的问题 | 第39-40页 |
5.2.1 农村文化建设和参与式发展的结合问题 | 第39页 |
5.2.2 对农民参与的隐性消解 | 第39-40页 |
5.2.3 政府、文化精英和农民的角色转换问题 | 第40页 |
5.2.4 对参与式发展工具方法价值的片面理解 | 第40页 |
5.2.5 参与式发展可能流于形式 | 第40页 |
5.3 建议 | 第40-42页 |
5.3.1 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 第40-41页 |
5.3.2 提高农村文化管理的规范性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附录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