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页 |
1.4.1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分析归纳法 | 第12页 |
1.4.3 历史研究法 | 第12页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第12-14页 |
1.5.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第12-13页 |
1.5.2 创新点 | 第13-14页 |
2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基本概述 | 第14-22页 |
2.1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的内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社团的界定 | 第14-15页 |
2.1.2 文化社团的界定 | 第15页 |
2.1.3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的界定 | 第15页 |
2.2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兴起的历史背景 | 第15-19页 |
2.2.1 全社会抗日救亡热潮与中共反围剿革命形势 | 第16页 |
2.2.2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 第16-17页 |
2.2.3 陕甘宁边区民主自由的政治环境与和谐安定的社会氛围 | 第17-18页 |
2.2.4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制定的文化方针政策 | 第18页 |
2.2.5 陕北落后文化现状与其深厚文化传统的鲜明对比 | 第18-19页 |
2.3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状况 | 第19-22页 |
2.3.1 土地革命时期 | 第19-20页 |
2.3.2 全面抗战时期 | 第20-21页 |
2.3.3 解放战争时期 | 第21-22页 |
3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的组织与特点 | 第22-31页 |
3.1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的组织形式 | 第22-23页 |
3.2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的类型、活动宗旨及代表作品 | 第23-29页 |
3.2.1 文学社团 | 第24-25页 |
3.2.2 戏剧社团 | 第25-26页 |
3.2.3 音乐社团 | 第26-27页 |
3.2.4 美术社团 | 第27-28页 |
3.2.5 电影社团 | 第28-29页 |
3.3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的主要特点 | 第29-31页 |
4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的功能及作用 | 第31-37页 |
4.1 积极响应了毛泽东提出的深入实际、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 | 第31-32页 |
4.2 充满革命激情,宣传了革命,鼓舞和动员了广大人民群众 | 第32-33页 |
4.3 推动了革命根据地“民主模范区”——陕甘宁边区的文化建设 | 第33-35页 |
4.4 促成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崭新篇章 | 第35-37页 |
5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建设的现实启示 | 第37-44页 |
5.1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5.1.1 宗派问题突出 | 第37-38页 |
5.1.2 成员思想不够统一 | 第38-39页 |
5.1.3 后期发展中政治色彩过重 | 第39-40页 |
5.2 延安时期文化社团建设的现实启示 | 第40-44页 |
5.2.1 重视文化导向功能 | 第40-41页 |
5.2.2 坚持文艺为大众服务的宗旨不动摇 | 第41-42页 |
5.2.3 文化工作者必须坚定政治立场,洁身自好 | 第42-43页 |
5.2.4 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充分发挥时代价值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