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君铭著录初探--以《石刻新编》为中心
|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1 绪论 | 第6-10页 |
| 1.1 研究意义 | 第6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6-8页 |
| 1.3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8页 |
| 1.4 创新之处 | 第8-10页 |
| 2 碑刻的渊源及资料来源 | 第10-14页 |
| 2.1 碑刻的演变过程 | 第10-11页 |
| 2.1.1 “石刻”与“碑刻” | 第10页 |
| 2.1.2 关于“碑” | 第10-11页 |
| 2.2 金石学研究的发展 | 第11-12页 |
| 2.3 关于《石刻史料新编》及《景君铭》著录 | 第12-14页 |
| 3 《景君铭》著录及相关问题 | 第14-26页 |
| 3.1 关于碑形、尺寸、书体、位置 | 第14-18页 |
| 3.1.1 碑形著录 | 第14-15页 |
| 3.1.2 尺寸著录 | 第15-16页 |
| 3.1.3 书体著录 | 第16-17页 |
| 3.1.4 位置著录 | 第17-18页 |
| 3.2 关于内容著录考证 | 第18-26页 |
| 3.2.1 景君生平与家族 | 第18页 |
| 3.2.2 立碑时间 | 第18-20页 |
| 3.2.3 碑文残泐情况 | 第20-22页 |
| 3.2.4 碑阳文字考证 | 第22-24页 |
| 3.2.5 碑阴文字考证 | 第24-26页 |
| 4 《景君铭》史实资料研究 | 第26-29页 |
| 4.1 《景君铭》史实资料研究 | 第26-27页 |
| 4.2 碑阴所涉及的弟子与门生故吏行服文化 | 第27-29页 |
| 4.2.1 弟子为老师服重丧的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 4.2.2 门生与故吏行服重丧的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 5 《景君铭》的书法艺术风格分析 | 第29-35页 |
| 5.1 《景君铭》碑阳书法艺术分析 | 第29-30页 |
| 5.2 《景君铭》碑阴书法艺术分析 | 第30-31页 |
| 5.3 方笔隶书风格的发展与延续 | 第31-35页 |
| 6 结论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发表论文(作品)、专利、比赛获奖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42页 |
| 附录 | 第4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