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7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1.2.1 相关著作 | 第7-8页 |
1.2.2 相关论文 | 第8-9页 |
1.2.3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2 卫俊秀生平 | 第10-12页 |
2.1 家族 | 第10页 |
2.2 求学 | 第10页 |
2.3 工作 | 第10-12页 |
3 卫俊秀书法分期 | 第12-18页 |
3.1 七十年代末之前:师承名家,遍临诸帖 | 第12-14页 |
3.2 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以碑入草,碑帖融合 | 第14-15页 |
3.3 九十年代初至去世:人书俱老,已臻化境 | 第15-18页 |
4 卫俊秀书法风格特征 | 第18-34页 |
4.1 深宏雄大的楷书 | 第18-22页 |
4.1.1 用笔:切不能似奴人作书 | 第18-20页 |
4.1.2 结体:必须有几分酒性 | 第20-21页 |
4.1.3 章法:如婴儿嬉笑啼哭 | 第21-22页 |
4.2 娟洁清秀的行书 | 第22-25页 |
4.2.1 用笔:自然活泼所谓行云流水者也 | 第22-23页 |
4.2.2 结体:眉清目秀,硕大美娟 | 第23-24页 |
4.2.3 章法:展现庙堂气息或山间逸风 | 第24-25页 |
4.3 藤萝盘绕的草书 | 第25-30页 |
4.3.1 用笔:须有风云雷电,林薄晦冥之气 | 第26-27页 |
4.3.2 结体:一任神行,何知碑帖字法安排 | 第27-28页 |
4.3.3 章法:不拘字画,笔墨到处满纸烟云 | 第28-30页 |
4.4 古朴雄厚的隶书 | 第30-34页 |
4.4.1 用笔:如绵里裹铁、如蚕吐丝 | 第30-32页 |
4.4.2 结体:寓浑厚奔放、劲挺秀逸于一体 | 第32页 |
4.4.3 章法:如龙似虎,便有其生命的活力 | 第32-34页 |
5 卫俊秀书法风格形成的根源 | 第34-41页 |
5.1 “庄学”对卫俊秀的影响 | 第34-35页 |
5.2 鲁迅对卫俊秀的影响 | 第35-36页 |
5.3 傅山“四宁四毋”思想对卫俊秀的影响 | 第36-37页 |
5.4 卫俊秀的书法审美观 | 第37-41页 |
5.4.1 书品即人品 | 第37-38页 |
5.4.2 人奇字自古 | 第38-41页 |
6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发表论文(作品)、专利、比赛获奖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8页 |
附录 | 第48-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