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深基坑工程的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1 深基坑工程的意义 | 第9-10页 |
1.1.2 基坑工程的特点 | 第10-11页 |
1.2 桩锚支护体系的构成与特点 | 第11-14页 |
1.2.1 桩锚支护体系的构成 | 第11-13页 |
1.2.2 桩锚支护体系的特点 | 第13-14页 |
1.3 桩锚支护体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桩锚支护体系基本理论 | 第17-25页 |
2.1 朗肯土压力理论 | 第17-18页 |
2.2 库伦土压力理论 | 第18-19页 |
2.3 PECK理论 | 第19-21页 |
2.3.1 桩体水平位移曲线计算 | 第20-21页 |
2.3.2 地表土体沉降计算 | 第21页 |
2.4 桩锚结构内力的计算方法 | 第21-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工程概况和支护结构设计 | 第25-37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3.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25页 |
3.1.2 浅层土的腐蚀性评价 | 第25页 |
3.1.3 场区地下水条件 | 第25-26页 |
3.2 基坑监测 | 第26-29页 |
3.2.1 监测目的 | 第26页 |
3.2.2 基坑监测点布置 | 第26-29页 |
3.2.3 工程设计概况 | 第29页 |
3.3 支护结构初步设计 | 第29-34页 |
3.3.1 支护桩的初步设计 | 第30-33页 |
3.3.2 锚索的初步设计 | 第33-34页 |
3.4 基坑整体稳定性验算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桩锚支护体系MIDAS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37-59页 |
4.1 MIDAS/GTS软件简介 | 第37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4.2.1 土体本构关系的确定 | 第37-38页 |
4.2.2 数值模型基本假定 | 第38页 |
4.2.3 模型几何参数 | 第38-39页 |
4.2.4 数值模型材料参数 | 第39-40页 |
4.3 基坑位移变化数值模拟分析 | 第40-45页 |
4.3.1 水平位移分析 | 第40-42页 |
4.3.2 竖直位移分析 | 第42-45页 |
4.4 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 第45-51页 |
4.4.1 支护桩深层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45-47页 |
4.4.2 支护结构断面处地表沉降位移对比分析 | 第47-48页 |
4.4.3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 第48-49页 |
4.4.4 桩顶沉降位移对比分析 | 第49-51页 |
4.5 桩锚结构影响因子分析 | 第51-56页 |
4.5.1 桩径的影响 | 第51-52页 |
4.5.2 桩间距的影响 | 第52-53页 |
4.5.3 嵌固深度的影响 | 第53-54页 |
4.5.4 锚杆预应力的影响 | 第54-55页 |
4.5.5 锚杆倾角的影响 | 第55-56页 |
4.6 简化计算公式的应用 | 第56-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桩锚支护体系细部参数正交试验优化 | 第59-79页 |
5.1 正交试验简介 | 第59-60页 |
5.2 正交试验在基坑工程参数优化中的应用 | 第60页 |
5.3 正交试验的步骤 | 第60-61页 |
5.4 支护结构参数正交试验优化设计 | 第61-69页 |
5.4.1 试验结果 | 第62-65页 |
5.4.2 结果极差分析 | 第65-66页 |
5.4.3 结果的方差分析 | 第66-69页 |
5.5 优化前后基坑对比分析 | 第69-77页 |
5.5.1 基坑稳定性对比分析 | 第69-76页 |
5.5.2 基坑经济性对比分析 | 第76-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0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