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0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7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1.2.3 文献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0-2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1页 |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1-23页 |
第2章 产业升级、金融发展和碳排放强度的理论阐释 | 第23-3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2.1.1 相关概念 | 第23-24页 |
2.1.2 资源型地区的界定 | 第24-25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5-28页 |
2.2.1 低碳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2.2.2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6-27页 |
2.2.3 产业锁定理论 | 第27页 |
2.2.4 金融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3 产业升级与金融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 | 第28-31页 |
2.3.1 产业升级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2.3.2 金融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机理 | 第29-30页 |
2.3.3 金融发展对产业升级降低碳强度的调节作用机理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资源型地区产业升级、金融发展与碳排放强度现状 | 第32-37页 |
3.1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现状 | 第32-34页 |
3.1.1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现状 | 第32-33页 |
3.1.2 资源型地区金融发展现状 | 第33-34页 |
3.2 资源型地区碳排放强度现状 | 第34-36页 |
3.2.1 碳排放强度估算方法 | 第34页 |
3.2.2 碳排放强度现状 | 第34-3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产业升级、金融发展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 第37-49页 |
4.1 模型设立 | 第37-38页 |
4.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第38-42页 |
4.2.1 核心变量 | 第39-40页 |
4.2.2 相关控制变量 | 第40-41页 |
4.2.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第41-42页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2-48页 |
4.3.1 碳排放强度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42-44页 |
4.3.2 全国总体检验结果分析 | 第44-46页 |
4.3.3 资源型地区检验结果分析 | 第46-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资源型地区降低碳排放强度的对策建议 | 第49-54页 |
5.1 提高产业结构升级的碳减排效应 | 第49-50页 |
5.2 增强金融发展降低碳排放的效果 | 第50-51页 |
5.3 加强区域联合治理碳排放的力度 | 第51-52页 |
5.4 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清洁化的进程 | 第52-5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4-55页 |
1、结论 | 第54页 |
2、展望 | 第54-55页 |
附录 | 第55-57页 |
附录1 2006年-2015年中国30个地区碳排放强度表 | 第55-56页 |
附录2 2006年和2015年莫兰散点图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