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6-9页 |
前言 | 第9-14页 |
0.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0.3 研究区勘探概况 | 第11-12页 |
0.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0.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0.4.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0.5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 第13-14页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21页 |
1.1 区域构造特征 | 第14-19页 |
1.1.1 构造特征 | 第14-16页 |
1.1.2 构造发育史 | 第16-19页 |
1.2 研究区沉积环境 | 第19-21页 |
第二章 油气成藏条件 | 第21-30页 |
2.1 生烃条件及油气来源 | 第21-24页 |
2.1.1 烃源岩地化特征 | 第21页 |
2.1.2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 第21-23页 |
2.1.3 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热演化及生排烃特征 | 第23-24页 |
2.2 储集条件 | 第24-27页 |
2.2.1 储层发育特征 | 第24-26页 |
2.2.2 储层微观特征 | 第26页 |
2.2.3 储层有利区域预测 | 第26-27页 |
2.3 封盖及保存条件 | 第27页 |
2.4 区域油气运聚势场特征 | 第27-28页 |
2.5 圈闭类型及特征 | 第28-30页 |
第三章 油气藏类型及特征 | 第30-38页 |
3.1 葡萄花油层生储盖组合 | 第30页 |
3.2 油气藏类型 | 第30-34页 |
3.2.1 隐蔽油气藏分类 | 第30-33页 |
3.2.2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藏类型 | 第33-34页 |
3.3 敖包塔及敖南油气分布特征 | 第34-38页 |
3.3.1 油层分布 | 第34页 |
3.3.2 油水分布 | 第34-36页 |
3.3.3 流体性质 | 第36-37页 |
3.3.4 油藏压力 | 第37页 |
3.3.5 油藏温度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油气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 第38-43页 |
4.1 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 | 第38-40页 |
4.1.1 构造对隐蔽圈闭的控制 | 第38-39页 |
4.1.2 沉积相带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 第39-40页 |
4.1.3 油源对隐蔽油气藏的控制 | 第40页 |
4.2 隐蔽油气藏形成机理 | 第40-42页 |
4.3 油气成藏模式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油气有利区预测及潜力分析 | 第43-51页 |
5.1 西部斜坡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43-48页 |
5.1.1 单斜构造背景 | 第43-45页 |
5.1.2 储层较发育 | 第45-47页 |
5.1.3 滚动勘探潜力大 | 第47-48页 |
5.2 东部鞍部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48-50页 |
5.2.1 构造特征 | 第48页 |
5.2.2 储层发育特征 | 第48-49页 |
5.2.3 岩性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49-50页 |
5.3 中央隆起带隐蔽油气藏潜力分析 | 第50-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详细摘要 | 第56-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