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世界各国广播、电视事业论文--中国论文

电视“本土化”:从媒介实践到话语建构

中文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第9-11页
    1.2 文献综述第11-14页
        1.2.1 话语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中国“电视本土化”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理论框架与研究方法第14-16页
2 电视本土化的由来及其媒介实践第16-22页
    2.1 “本土化”概念阐述第16-18页
    2.2 电视本土化的提出背景第18-20页
    2.3 电视本土化的发展历程第20-22页
3 电视本土化的话语建构过程第22-33页
    3.1 电视本土化话语及其建构属性第22-24页
        3.1.1 电视本土化与话语第22页
        3.1.2 电视本土化话语的建构属性第22-23页
        3.1.3 学术文本中的电视本土化话语第23-24页
    3.2 资料分析第24-28页
        3.2.1 样本来源与抽样方式第24-25页
        3.2.2 电视本土化涉及的电视节目形态第25-27页
        3.2.3 电视本土化的主题第27-28页
    3.3 电视本土化话语的诞生与内涵变迁第28-33页
        3.3.1 2012年前:作为“克隆”和“借鉴”之间的平衡话语第28-30页
        3.3.2 2012-2017年:“改造”、“改编”向“创新”的转变第30-33页
4 电视本土化话语对“本土”的意义指认第33-39页
    4.1 回避敏感,趋向保守第33-36页
    4.2 弱化竞争,注重故事第36-37页
    4.3 融入中国元素第37-39页
5 电视本土化话语的建构逻辑第39-49页
    5.1 传统文化危机: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入侵第39-41页
    5.2 消费文化侵蚀:沉浸于感官刺激的受众第41-45页
    5.3 电视环境:政治与经济夹缝中生存第45-49页
6 电视本土化话语模式第49-62页
    6.1 政治话语模式第50-55页
        6.1.1 “国情”、“价值观”话语模式第51-53页
        6.1.2 “国策”话语模式第53-55页
    6.2 经营话语模式第55-58页
        6.2.1 “收视率”话语模式第55-56页
        6.2.2 “受众需求”话语模式第56-58页
    6.3 传统文化话语模式第58-62页
        6.3.1 “文化传承”话语模式第58-59页
        6.3.2 “文化资源”话语模式第59-62页
7 结语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作为方法的传播:克雷格的传播理论研究
下一篇:后全球化时代中美国际传播战略转型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