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和不足 | 第17-18页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4.2 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8-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21页 |
2.1.1 基本养老保险 | 第18页 |
2.1.2 城镇职工及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 第18-19页 |
2.1.3 养老金替代率 | 第19-20页 |
2.1.4 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2.2.1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1页 |
2.2.2 世代交叠模型 | 第21-22页 |
2.2.3 社会养老保险精算理论 | 第22页 |
2.3 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33页 |
3.1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现状 | 第23-28页 |
3.1.1 山西省历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测算及纵向比较 | 第24-25页 |
3.1.2 山西省历年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横向比较 | 第25-27页 |
3.1.3 与目标替代率的差异比较 | 第27-28页 |
3.2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问题分析 | 第28-31页 |
3.2.1 养老金替代率和经济发展增速不相适应 | 第28-30页 |
3.2.2 在职职工赡养压力增大 | 第30-31页 |
3.2.3 不同企业和岗位间养老金替代率差异大 | 第31页 |
3.3 小结 | 第31-33页 |
第4章 养老金替代率的模型设定、影响因素分析及适度水平测算 | 第33-43页 |
4.1 养老金计发办法及精算模型设定 | 第33-34页 |
4.2 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40页 |
4.2.1 缴费年限n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4.2.2 个人平均缴费工资指数α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 | 第36-38页 |
4.2.3 计发月数M对养老金替代率的影响 | 第38-40页 |
4.3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适度水平测算 | 第40-42页 |
4.3.1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下限测算 | 第40-41页 |
4.3.2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上限测算 | 第41-42页 |
4.4 小结 | 第42-43页 |
第5章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的动态调整 | 第43-54页 |
5.1 国外和国内的养老金待遇调整 | 第43-46页 |
5.2 依据工资指数动态调整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 | 第46-50页 |
5.2.1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与工资指数变化的弹性测算 | 第46-47页 |
5.2.2 基于实际工资指数调整养老金替代率 | 第47-50页 |
5.3 依据物价指数动态调整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 | 第50-53页 |
5.3.1 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与物价指数变化的弹性测算 | 第50-51页 |
5.3.2 基于物价数调整养老金替代率 | 第51-53页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第6章 相关政策建议 | 第54-58页 |
6.1 维持山西省城镇企业职工适度养老金替代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 第54-55页 |
6.2 逐步适当延长退休年龄,引入激励机制 | 第55-56页 |
6.3 加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的改革力度 | 第56页 |
6.4 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 | 第56-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59页 |
1、结论 | 第58页 |
2、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