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总体规划论文

历史街区保护的微观视域

中文摘要第3-4页
英文摘要第4-5页
1 绪论第15-51页
    1.1 论文选题背景第15-18页
        1.1.1 城市发展背景:发展模式转型下的历史街区第15-16页
        1.1.2 社会学背景:城市权力主体性的微观走向与中国现实第16-17页
        1.1.3 政治学背景:城市社会的微观权力搅动第17-18页
    1.2 国内外微观视域的研究综述第18-39页
        1.2.1 历史街区保护价值观的微观转变第18-24页
        1.2.2 微观视域的相关研究第24-34页
        1.2.3 微观视域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研究第34-39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39-42页
        1.3.1 研究目的第39-40页
        1.3.2 研究意义第40-42页
    1.4 相关概念释义第42-46页
        1.4.1 历史街区第42-43页
        1.4.2 保护第43-44页
        1.4.3 微观视域第44-46页
        1.4.4 权力与权利第46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第46-51页
        1.5.1 研究方法第46-47页
        1.5.2 研究框架第47-51页
2 微观范式下历史街区保护现状问题分析第51-85页
    2.1 微观历史观下文化与制度建设第51-61页
        2.1.1 中国的文化特质第51-53页
        2.1.2 文明的冲突第53-54页
        2.1.3 文化与制度相互作用第54-56页
        2.1.4 保护制度建设现状的文化审视第56-61页
    2.2 历史街区的保护主体决定遗产价值第61-70页
        2.2.1 保护的价值构成第61-63页
        2.2.2 保护主体构成现状第63-66页
        2.2.3 历史街区的价值展现第66-67页
        2.2.4 微观主体崛起的意义表述与争夺第67-70页
    2.3 参与历史街区实践的权力谱系第70-75页
        2.3.1 法制运作中的产权情况第70-71页
        2.3.2 宏观集权与微观权益的运作第71-72页
        2.3.3 权力是各主体力量与社会构成的“函数”第72-74页
        2.3.4 将权力谱系纳入程序正义范畴第74-75页
    2.4 文化是空间生产的生产资料第75-83页
        2.4.1 基于空间生产资料的土地价值转变第75-76页
        2.4.2 文化商品化空间生产的商业化倾向第76-77页
        2.4.3 文化认同主体下的旅游导向第77-79页
        2.4.4 文化属性的载体是空间生产资料的保护本体第79-83页
    2.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3 以微观范式剖析历史街区——四个样本描述第85-115页
    3.1 基于文化历史观的生产资料选择与制度建设——袁家村关中民俗体验地第85-90页
        3.1.1 样本背景第86页
        3.1.2 基于传统文化特质的制度建立第86-87页
        3.1.3 基于文化历史观的生产资料选择第87-90页
        3.1.4 基于“文化”的历史街区制度建设讨论第90页
    3.2 基于主体多样性价值观的空间实践——西安书院门历史街区第90-99页
        3.2.1 样本背景第90-91页
        3.2.2 宏观权力对社区的意义认同与空间实践第91-93页
        3.2.3 微观主体对社区的意义认同与空间实践第93-97页
        3.2.4 历史街区中主体价值观多样性的诉求第97-99页
    3.3 基于宏观权力为保护主体的权力运作——北京牛街地区第99-107页
        3.3.1 样本背景第99页
        3.3.2 宏观权力强势介入后非正规制度消解第99-104页
        3.3.3 宏观权力主导空间生产的社会文化导向第104-105页
        3.3.4 以宏观权力单向度空间生产的矛盾第105-107页
    3.4 文化作为空间生产资料的过程导向——北京南锣鼓巷地区第107-112页
        3.4.1 样本背景第107-108页
        3.4.2 基于区位优势的空间生产与商业化第108-109页
        3.4.3 文化认同下主体的历史街区实践第109-112页
        3.4.4 多主体权力参与的空间实践第112页
    3.5 本章小结第112-115页
4 历史街区保护的微观视域研究思维构架第115-135页
    4.1 我国历史街区保护理论微观走向的外在推力第115-119页
        4.1.1 城市规划决策与关注模式的转变需求第115-116页
        4.1.2 中央——地方——个人三主体的博弈需求第116-118页
        4.1.3 基于中国文化特质的制度建设需求第118-119页
    4.2 微观视域是宏观视域的补充第119-124页
        4.2.1 微观视域是对宏观视域的丰富与完善第119-121页
        4.2.2 历史街区保护的微观抓手第121-123页
        4.2.3 历史街区语境下的微观范式第123-124页
    4.3 微观视域的思维框架第124-131页
        4.3.1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微观视域思维构建第124-126页
        4.3.2 历史街区保护理论的微观视域思维逻辑关系第126-127页
        4.3.3 微观视域的选择维度第127-131页
    4.4 历史街区微观视域的保护原则第131-134页
        4.4.1 非本质主义原则第131-132页
        4.4.2 可持续发展原则第132页
        4.4.3 社区认同原则第132-133页
        4.4.4 人本主义(humanism)与助推(Nudge)原则第133-134页
    4.5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5 历史街区实践中的微观视域思维逻辑介入策略梳理第135-161页
    5.1 微观历史观介入遗产保护领域策略第135-139页
        5.1.1 公共史学的社会实践第135-137页
        5.1.2 公共史学策略的微观视域倾向第137页
        5.1.3 公共史学在城市遗产保护领域的实践——场所力量第137-139页
        5.1.4 公共史学的启示第139页
    5.2 权力谱系运行策略第139-151页
        5.2.1 宏观权力的垂直向权威——核心管理人制度第139-141页
        5.2.2 微观权力主体的水平向公平——利益、文化与公众参与第141-146页
        5.2.3 技术主体介入社区公共领域——社区规划师工作室与专家工作营第146-151页
    5.3 空间生产策略——社区营造第151-159页
        5.3.1 社区营造的历史价值观第151-152页
        5.3.2 营造案例:香港湾仔蓝屋保育运动第152-159页
    5.4 本章小结第159-161页
6 微观视域下历史街区保护的策略剖析——以西安“回坊”为例第161-203页
    6.1 回坊空间生产资料现实第161-166页
        6.1.1 空间现状第161-162页
        6.1.2 社群文化现状第162-164页
        6.1.3 文化控制下的人际互动规范与方式第164-166页
    6.2 宏观权力单向度介入的片面性第166-182页
        6.2.1 宏观权力对微观主体的文化属性改造第166-168页
        6.2.2 宏观权力进入社区空间生产所产生的冲突第168-179页
        6.2.3 宏观权力松动:文化主导社区显现第179-182页
    6.3 社区自主营造的文化认同第182-187页
        6.3.1 认同是自主营造的前提第182-183页
        6.3.2 社区对环境的自主改善第183-184页
        6.3.3 文化培育是社区营造的重要环节第184-186页
        6.3.4 文化——空间——人的相互映射第186-187页
    6.4 微观主体参与的选择导向第187-191页
        6.4.1 文化控制下的社区参与第187-188页
        6.4.2 利益追求下的社区参与第188-189页
        6.4.3 基于文化猎奇的社区深入第189-190页
        6.4.4 微观主体的空间参与与拓展第190-191页
    6.5 多种力量的分散博弈的保护建筑现状——两座老宅的命运第191-199页
        6.5.1 安家老宅——获奖的民居第192-194页
        6.5.2 大学习巷93号——保而不护第194-199页
    6.6 本章小结第199-203页
        6.6.1 把控历史街区保护的双重边界第200页
        6.6.2 尊重历史街区文化属性第200-201页
        6.6.3 引导基于社区文化商业化的发展路径第201页
        6.6.4 充分认识微观权力崛起对社区空间保护的影响第201-203页
7 基于微观视域的历史街区保护模式路径探索第203-227页
    7.1 历史街区微观视域保护模式的基础第203-210页
        7.1.1 需要解决的历史街区保护问题第203-206页
        7.1.2 文化传承与培育需要一定的群体建设第206-207页
        7.1.3 形成历史街区保护边界的元素第207-210页
    7.2 影响保护模式建立的选择与助推因子第210-218页
        7.2.1 保护制度选择的影响因子第210-211页
        7.2.2 行为选择的助推基础第211-215页
        7.2.3 助推的组织架构第215-218页
    7.3 历史街区微观视域保护的保障第218-224页
        7.3.1 增设历史街区管理人职责第218-219页
        7.3.2 历史街区保护的资助策略第219-222页
        7.3.3 社区权力保障第222-224页
    7.4 本章小结第224-227页
8 结论第227-231页
致谢第231-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47页
附录第247-276页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247-248页
    B. 历史街区文献关键词第248-250页
    C. 家庭纽带对社会形态的影响第250-251页
    D. 回坊建成环境第251-263页
        a.人种第253-254页
        b.老街巷第254-257页
        c.古寺第257-259页
        d.老宅第259-261页
        e.九大寺的管辖范围第261-263页
    E. 西安晚报关于回坊的报道第263-269页
    F. 大麦市街申诉第269-270页
    G. 洒金桥访谈与维权第270-273页
        a.2009 年西安交通大学访谈摘录第270-271页
        b.街区维权材料摘录第271-273页
    H. 西安市民委会改善回民经济生活经验介绍(1952-12)摘录第273-274页
    I. 《本地》个人访谈摘录第274-276页
        a. 童柏年(生于回坊,长期拍摄回坊的日常生活),2012第274页
        b. 兰文革,《安家老宅,百年孤独院落春秋》第274-276页
    G. 大学习巷93号访谈第276页

论文共2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澳门半岛高密度城区绿地系统评价指标与规划布局研究
下一篇:建筑工程项目开发管理信息流研究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