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罗田乌石岩垸保护与发展中的原真性探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2-13页 |
1.2.1 传统村落 | 第12页 |
1.2.2 原真性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3.1 传统村落 | 第13-15页 |
1.3.2 原真性 | 第15-16页 |
1.4 传统村落原真性内涵 | 第16-18页 |
1.4.1 物质文化遗存 | 第16-17页 |
1.4.2 非物质文化遗存 | 第17-18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7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第20-22页 |
1.7.1 研究创新点 | 第20-21页 |
1.7.2 研究难点 | 第21-22页 |
1.8 研究框架 | 第22-23页 |
第二章 乌石岩垸现实境况及原真性分析 | 第23-38页 |
2.1 自然概况 | 第23-24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2.1.2 地址地貌 | 第24页 |
2.1.3 气象水文 | 第24页 |
2.1.4 动植物 | 第24页 |
2.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24-27页 |
2.2.1 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2.2.2 区位条件 | 第25-26页 |
2.2.3 居住人口 | 第26-27页 |
2.2.4 经济产业 | 第27页 |
2.2.5 村庄环境 | 第27页 |
2.3 乌石岩垸物质文化遗存现状梳理 | 第27-36页 |
2.3.1 物质文化遗存现状梳理 | 第27-33页 |
2.3.1.1 乌石岩垸历史文化遗存分布 | 第28-29页 |
2.3.1.2 传统民居群 | 第29-30页 |
2.3.1.3 传统古街巷 | 第30-31页 |
2.3.1.4 建筑风貌现状分析 | 第31-33页 |
2.3.2 乌石岩垸历史文化遗存评估 | 第33-35页 |
2.3.2.1 价值评估 | 第33-34页 |
2.3.2.2 真实性评估 | 第34页 |
2.3.2.3 完整性评估 | 第34页 |
2.3.2.4 历史环境评估 | 第34页 |
2.3.2.5 保护管理现状评估 | 第34-35页 |
2.3.2.6 发展条件评估 | 第35页 |
2.3.3 乌石岩垸历史文化破坏因素分析 | 第35-36页 |
2.3.3.1 自然因素 | 第35页 |
2.3.3.2 人为因素 | 第35-36页 |
2.4 乌石岩垸非物质文化遗存现状梳理 | 第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乌石岩垸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研究 | 第38-54页 |
3.1 保护与发展SWOT分析 | 第38-41页 |
3.1.1 优势 | 第38-39页 |
3.1.2 劣势 | 第39页 |
3.1.3 机会 | 第39-40页 |
3.1.4 挑战 | 第40-41页 |
3.2 保护与发展原则及对策 | 第41-42页 |
3.3 村域景观山水格局原真性保护 | 第42-45页 |
3.3.1 区划原则 | 第42页 |
3.3.2 区划范围 | 第42-43页 |
3.3.3 区域旅游规划 | 第43-45页 |
3.4 物质文化遗存原真性保护 | 第45-51页 |
3.4.1 建筑群落原真性保护 | 第45-49页 |
3.4.1.1 建筑群落现状分析 | 第45-48页 |
3.4.1.2 建筑群落保护措施研究 | 第48-49页 |
3.4.2 街巷格局原真性保护 | 第49页 |
3.4.3 空间规划 | 第49-51页 |
3.5 非物质文化遗存原真性保护 | 第51-5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乌石岩垸展示利用规划 | 第54-57页 |
4.1 展示原则 | 第54页 |
4.2 展示策略 | 第54页 |
4.3 展示内容 | 第54-55页 |
4.4 展示方式 | 第55页 |
4.5 展示设施 | 第55-56页 |
4.6 经营管理模式 | 第56-57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57-58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