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RC框架钢结构加层协同作用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国内外加层概述及其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加层概述 | 第9-10页 |
1.2.2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既有民用建筑结构加层的技术特点 | 第11-14页 |
1.3.1 一般规定 | 第11-12页 |
1.3.2 选择条件 | 第12-13页 |
1.3.3 基本原则 | 第13-14页 |
1.4 既有RC框架加层钢结构的形式与其优缺点 | 第14-15页 |
1.4.1 加层钢结构的形式 | 第14页 |
1.4.2 加层钢结构的优缺点 | 第14-15页 |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5-17页 |
2 既有 RC 框架钢结构加层分析的基础理论 | 第17-25页 |
2.1 阻尼的取值 | 第17-19页 |
2.1.1 粘滞阻尼理论 | 第17页 |
2.1.2 复阻尼理论 | 第17-18页 |
2.1.3 Rayleigh 阻尼理论 | 第18-19页 |
2.2 鞭梢效应的影响 | 第19-20页 |
2.3 动力反应分析方法 | 第20-24页 |
2.3.1 反应谱法 | 第20-22页 |
2.3.2 时程分析法 | 第22-23页 |
2.3.3 随机地震反应法 | 第23-24页 |
2.3.4 推倒分析法(Push-over) | 第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既有 RC 框架钢结构加层结构动力分析 | 第25-45页 |
3.1 引言 | 第25-26页 |
3.1.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3.1.2 基本资料 | 第26页 |
3.2 | 第26-31页 |
3.2.1 模态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3.2.2 数值分析模型 | 第27页 |
3.2.3 周期分析 | 第27-29页 |
3.2.4 振型分析 | 第29-31页 |
3.3 反应谱分析 | 第31-36页 |
3.3.1 有限元谱分析方法的选定 | 第31-32页 |
3.3.2 谱分析参数设定 | 第32-33页 |
3.3.3 数值结果 | 第33-35页 |
3.3.4 对比分析 | 第35-36页 |
3.4 时程分析法 | 第36-42页 |
3.4.1 时程分析方法的选定 | 第36页 |
3.4.2 地震波的调整 | 第36-37页 |
3.4.3 多遇地震作用下时程分析 | 第37-42页 |
3.5 加层后结构减震、抗震加固措施 | 第42-44页 |
3.5.1 结构减震措施 | 第42-43页 |
3.5.2 结构抗震加固措施 | 第43-44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既有 RC 框架钢结构加层构件加固 | 第45-59页 |
4.1 基于地震响应控制构件分析 | 第45-46页 |
4.1.1 提取内力图 | 第45-46页 |
4.1.2 结果分析 | 第46页 |
4.2 加层前后柱子内力分析 | 第46-52页 |
4.2.1 提取内力图 | 第47-49页 |
4.2.2 数值分析 | 第49-50页 |
4.2.3 对比结果 | 第50-52页 |
4.3 加层前后梁内力分析 | 第52-55页 |
4.3.1 提取内力图 | 第53-54页 |
4.3.2 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4.4 构件加固措施 | 第55-57页 |
4.4.1 强度加固措施 | 第56页 |
4.4.2 刚度加固措施 | 第56-5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5 既有 RC 框架钢结构加层连接节点分析 | 第59-64页 |
5.1 加层钢结构节点后锚固构造分析 | 第59-60页 |
5.1.1 锚固构造设计 | 第59-60页 |
5.1.2 刚铰接的选取 | 第60页 |
5.2 影响连接节点的主要因素 | 第60-61页 |
5.2.1 后锚固技术 | 第60页 |
5.2.2 加层结构新老混凝土粘结界面处理 | 第60-61页 |
5.3 钢结构加层节点加固措施 | 第61-62页 |
5.3.1 常规钢结构加层节点加固措施 | 第61页 |
5.3.2 新型钢结构加层节点加固措施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6.1 结论 | 第64-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