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4-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3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4-17页 |
第二章 桥梁预应力孔道注浆影响成因分析 | 第17-29页 |
2.1 预应力孔道注浆状况调查 | 第17-20页 |
2.1.1 预应力孔道注浆缺陷危害调查 | 第17-18页 |
2.1.2 预应力孔道注浆缺陷类型调查 | 第18-20页 |
2.2 预应力孔道注浆材料影响分析 | 第20-24页 |
2.2.1 水泥 | 第20-21页 |
2.2.2 减水剂 | 第21-22页 |
2.2.3 膨胀剂 | 第22页 |
2.2.4 水泥浆配合比 | 第22-23页 |
2.2.5 提高注浆质量措施 | 第23-24页 |
2.3 预应力孔道注浆工艺影响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常规注浆工艺 | 第24页 |
2.3.2 真空注浆工艺 | 第24-25页 |
2.3.3 改进注浆质量措施 | 第25-26页 |
2.4 预应力孔道注浆环境影响分析 | 第26-28页 |
2.4.1 孔道类别 | 第26-27页 |
2.4.2 大气环境 | 第27页 |
2.4.3 人为因素 | 第27页 |
2.4.4 改进注浆质量措施 | 第27-2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基于超声波法的孔道注浆质量检测技术 | 第29-39页 |
3.1 超声波基本性质 | 第29页 |
3.2 超声波检测参数选择及数值提取 | 第29-31页 |
3.2.1 评价参数选取分析 | 第29-30页 |
3.2.2 评价参数数值提取 | 第30-31页 |
3.3 超声波对测法判别缺陷标准研究 | 第31-37页 |
3.3.1 超声波检测规律研究 | 第31-35页 |
3.3.2 概率法判别缺陷标准研究 | 第35-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基于弹性波法的孔道注浆质量检测技术 | 第39-50页 |
4.1 弹性波检测孔道注浆质量基本原理 | 第39-41页 |
4.2 影响预应力孔道注浆检测因素分析 | 第41-45页 |
4.2.1 强度环境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41-43页 |
4.2.2 缺陷位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43-45页 |
4.3 预应力孔道注浆质量检测体系 | 第45-47页 |
4.3.1 孔道无损检测等级划分 | 第45-46页 |
4.3.2 预应力孔道注浆质量检测体系的建立 | 第46-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五章 基于小波分析的数据处理技术 | 第50-66页 |
5.1 小波分析理论基础 | 第50-53页 |
5.1.1 小波理论概述 | 第50-51页 |
5.1.2 一维连续小波变换 | 第51-52页 |
5.1.3 离散小波变换 | 第52-53页 |
5.1.4 小波重构 | 第53页 |
5.2 检测信号分析基本参数选择 | 第53-57页 |
5.2.1 小波基的选取 | 第53-56页 |
5.2.2 小波分解层次的确定 | 第56-57页 |
5.3 小波去噪 | 第57-59页 |
5.3.1 信号去噪方法 | 第57页 |
5.3.2 小波基的选择 | 第57页 |
5.3.3 阈值的选择 | 第57-58页 |
5.3.4 去噪结果比较 | 第58-59页 |
5.4 小波奇异性检测 | 第59-65页 |
5.4.1 信号第一类间断点的检测 | 第59-60页 |
5.4.2 信号第二类间断点的检测 | 第60-61页 |
5.4.3 应用小波分析实现孔道注浆质量奇异性检测 | 第61-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页 |
6.2 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