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1.1 钒的存在和性质 | 第9页 |
1.2 钒卤代过氧化物酶(V-HPOs)的发现及催化溴化反应机理 | 第9-12页 |
1.3 卤代过氧化物酶模型化合物的研究 | 第12-18页 |
1.3.1 过氧钒配合物 | 第13页 |
1.3.2 钒-schiff碱配合物 | 第13-14页 |
1.3.3 钒-吡啶/吡唑类配合物 | 第14-17页 |
1.3.4 过渡金属铜模型配合物 | 第17-18页 |
1.4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目的和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8-20页 |
1.4.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目的 | 第18-19页 |
1.4.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第20-22页 |
2.1 实验原理 | 第20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2.2 表征方法 | 第21-22页 |
第三章 钒氧-蝎型模型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2-43页 |
3.1 实验部分 | 第22-25页 |
3.1.1 配合物[VO(Tp~(41))(pz)(SCN)]·1/2CH_2Cl_2(1)的合成 | 第22页 |
3.1.2 配合物[VO(C_5H_7O_2)(Tp~(41))]·CH_3OH(2)的合成 | 第22页 |
3.1.3 配合物[V(O)_2(C_2O_4)(C_(13)N_5H_(13))]·(HSO_4)·2H_2O(3)的合成 | 第22-23页 |
3.1.4 配合物VO(C_2O_4)(C_(13)N_5H_(13))(4)的合成 | 第23-24页 |
3.1.5 配合物1-3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24-25页 |
3.2 结果与讨论 | 第25-42页 |
3.2.1 配合物1-4的红外光谱 | 第25-28页 |
3.2.2 配合物1-4的紫外光谱 | 第28-31页 |
3.2.3 配合物1-4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31-39页 |
3.2.4 配合物1-3的热重分析 | 第39-41页 |
3.2.5 配合物1-3的粉末XRD光谱 | 第41-42页 |
3.3 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过渡金属药物分子配合物的合成、表征 | 第43-77页 |
4.1 实验部分 | 第43-47页 |
4.1.1 配合物Cu(htba)_2(pz)_2(5)的合成 | 第43页 |
4.1.2 配合物[Cu(htba)(2,2’-bipy)]·(htba)(6)的合成 | 第43页 |
4.1.3 配合物Cu(htba)_2(4,4’-bipy)_2(7)的合成 | 第43页 |
4.1.4 配合物[Co(htba)_2(4,4’-bipy)]·(4,4’-bipy)(8)的合成 | 第43-44页 |
4.1.5 配合物Co(htba)_2(pz)_2(9)的合成 | 第44页 |
4.1.6 配合物Ni(htba)_2(pz)_2(10)的合成 | 第44页 |
4.1.7 配合物5-10的晶体结构测定 | 第44-4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47-76页 |
4.2.1 配合物5-10的红外光谱 | 第47-51页 |
4.2.2 配合物5-10的紫外光谱 | 第51-55页 |
4.2.3 配合物5-10的晶体结构描述 | 第55-69页 |
4.2.4 配合物5-10的热重分析 | 第69-73页 |
4.2.5 配合物5-10的粉末XRD光谱 | 第73-76页 |
4.3 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仿生溴化催化活性研究 | 第77-98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77-79页 |
5.1.1 溶液的配制 | 第77页 |
5.1.2 溴化氧化反应 | 第77-78页 |
5.1.3 动力学常数的测定 | 第78-79页 |
5.2 结果与讨论 | 第79-87页 |
5.2.1 钒-吡啶/吡唑衍生物模型配合物的仿生催化动力学研究 | 第80-85页 |
5.2.2 H_2O_2浓度对模型配合物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85-87页 |
5.3 钒配合物的催化反应机理探究 | 第87-88页 |
5.4 过渡金属盐在仿生催化动力学中的研究 | 第88-98页 |
5.4.1 实验原理 | 第88页 |
5.4.2 过渡金属盐溴化催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88-92页 |
5.4.3 铜-配合物模型的仿生催化动力学研究 | 第92-98页 |
结论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4-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