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言 | 第10-14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第一章 大石桥市A村民事纠纷现状考察 | 第14-29页 |
一、大石桥市A村社会发展的特点 | 第14-18页 |
(一) A村具有的代表性 | 第14-17页 |
(二) A村社会发展的自身特性 | 第17-18页 |
二、大石桥A村纠纷类型分析 | 第18-23页 |
(一) 婚姻家庭纠纷 | 第19-20页 |
(二) 经济纠纷 | 第20-21页 |
(三) 邻里纠纷 | 第21-22页 |
(四) 征地补偿纠纷 | 第22页 |
(五) 侵权纠纷 | 第22-23页 |
三、大石桥市A村纠纷的特点 | 第23-25页 |
(一) 纠纷多元化 | 第23-24页 |
(二) 纠纷数量增多 | 第24-25页 |
(三) 纠纷涉法性增强 | 第25页 |
四、大石桥市A村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25-29页 |
(一) 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6-27页 |
(二) 政策扶持有差异 | 第27页 |
(三) 文化之间的碰撞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大石桥市A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运行现状 | 第29-39页 |
一、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A村的运行现状 | 第29-32页 |
(一) 诉讼角色的错误认识 | 第30页 |
(二) 诉讼弊端的“雷区” | 第30-32页 |
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在A村的运行现状 | 第32-37页 |
(一) 调解 | 第33-36页 |
(二) 和解 | 第36-37页 |
(三) 仲裁 | 第37页 |
三、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互动现状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大石桥市A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运行现状的分析 | 第39-47页 |
一、影响当地村民选择纠纷解决类型的因素 | 第39-40页 |
(一) 投入成本分析 | 第39页 |
(二) 舆论评价导向 | 第39-40页 |
(三) 礼义情感的影响 | 第40页 |
(四) 纠纷彻底解决的期盼 | 第40页 |
二、A村纠纷解决机制运行现状的困境 | 第40-47页 |
(一) 农村纠纷解决机制不健全 | 第41-42页 |
(二) 诉讼与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互动有待完善 | 第42-43页 |
(三) 民间调解组织能力有待提高 | 第43-45页 |
(四) 纠纷解决资源配置不合理 | 第45-46页 |
(五) 创新与宣传力度不够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完善东北地区农村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以大石桥市A村为分析样本 | 第47-67页 |
一、完善东北地区纠纷解决机制的意义 | 第47-48页 |
二、完善纠纷解决机制遵循的原则 | 第48-52页 |
(一) 因地制宜 | 第48-49页 |
(二) 乡土文化 | 第49页 |
(三) 风土人情 | 第49页 |
(四) 以人为本 | 第49-50页 |
(五) 自由效率 | 第50-52页 |
三、完善纠纷解决机制的具体措施 | 第52-67页 |
(一) 完善农村诉讼与非诉解纷方式 | 第52-59页 |
(二) 促进诉讼与非诉方式的有效互动 | 第59-61页 |
(三) 加强理念、制度、方式上的创新 | 第61-63页 |
(四) 加大农村解纷机制相关规定的宣传 | 第63-65页 |
(五) 优化解纷主体和机构的资源配置 | 第65-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附录:关于农村纠纷解决方式选择的调查问卷 | 第68-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个人简历 | 第75-76页 |
后记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