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1.1 梓木林 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 1.2 兴隆电网现状 | 第10-14页 |
| 1.2.1 兴隆县电网现状图 | 第10-11页 |
| 1.2.2 兴隆 110kV变电站现状 | 第11-12页 |
| 1.2.3 兴隆 35kV变电站现状 | 第12-13页 |
| 1.2.4 兴隆“十二·五”时期负荷增长展望 | 第13页 |
| 1.2.5 兴隆梓木林地区电网近况 | 第13-14页 |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1.4 论文的结构 | 第15-16页 |
| 第2章 输变电工程总体方案设计 | 第16-21页 |
| 2.1 系统接入方案 | 第16页 |
| 2.2 建设规模 | 第16-19页 |
| 2.2.1 变电部分 | 第16-18页 |
| 2.2.2 线路部分 | 第18页 |
| 2.2.3 通信部分 | 第18-19页 |
| 2.3 总体投资估算 | 第19-2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3章 变电站方案设计 | 第21-39页 |
| 3.1 变电站站址选择 | 第21-22页 |
| 3.2 变电站选型及设计 | 第22-27页 |
| 3.3 变电站安装地理条件确定 | 第27页 |
| 3.4 主要设备选型 | 第27-30页 |
| 3.4.1 主变压器 | 第27页 |
| 3.4.2 35kV、10kV断路器 | 第27-29页 |
| 3.4.3 35kV互感器 | 第29-30页 |
| 3.4.4 10kV互感器 | 第30页 |
| 3.5 综合自动化部分 | 第30-31页 |
| 3.6 五防闭锁装置 | 第31-32页 |
| 3.7 继电保护配置 | 第32-36页 |
| 3.7.1 主变压器保护 | 第32页 |
| 3.7.2 35kV线路保护 | 第32-33页 |
| 3.7.3 10kV线路保护 | 第33-34页 |
| 3.7.4 10kV电容器保护 | 第34-35页 |
| 3.7.5 自动装置 | 第35-36页 |
| 3.8 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 | 第36-37页 |
| 3.9 辅助系统 | 第37-38页 |
| 3.10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4章 送电线路方案设计 | 第39-44页 |
| 4.1 35kV线路概况 | 第39页 |
| 4.2 35kV线路路径设计 | 第39页 |
| 4.3 气象条件确定 | 第39-40页 |
| 4.4 导、地线型式设计 | 第40-42页 |
| 4.4.1 导线 | 第40-41页 |
| 4.4.2 地线 | 第41页 |
| 4.4.3 防振锤 | 第41-42页 |
| 4.5 绝缘配置 | 第42页 |
| 4.5.1 污区等级划分 | 第42页 |
| 4.5.2 绝缘子选型 | 第42页 |
| 4.5.3 空气间隙 | 第42页 |
| 4.6 杆塔及基础设计 | 第42-43页 |
| 4.6.1 杆塔设计 | 第42-43页 |
| 4.6.2 基础设计 | 第43页 |
| 4.6.3 原材料及金具选择 | 第43页 |
| 4.7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5章 通信及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方案设计 | 第44-49页 |
| 5.1 通信现状 | 第44页 |
| 5.2 系统通信方案 | 第44-45页 |
| 5.3 远动信息的传送方式和通道 | 第45-46页 |
| 5.4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 | 第46-48页 |
| 5.4.1 传统变电站二次系统与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分析 | 第46-47页 |
| 5.4.2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近况 | 第47页 |
| 5.4.3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功能 | 第47-48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9-50页 |
| 6.1 结论 | 第49页 |
| 6.2 不足及展望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