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超(超)临界锅炉用钢 | 第9-13页 |
1.2.1 奥氏体耐热钢 | 第10-11页 |
1.2.2 马氏体/铁素体耐热钢 | 第11-13页 |
1.3 强化方法 | 第13-17页 |
1.3.1 固溶强化 | 第13-14页 |
1.3.2 析出强化和弥散强化 | 第14-15页 |
1.3.3 位错强化 | 第15-16页 |
1.3.4 氧化性能的提高 | 第16-17页 |
1.4 持久强度、寿命评估方法 | 第17-22页 |
1.4.1 传统评估方法 | 第17-21页 |
1.4.2 蠕变评估新评估方法 | 第21-2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研究方案及试验方法 | 第23-29页 |
2.1 实验流程 | 第23页 |
2.2 试验钢的成分设计及热处理工艺 | 第23-24页 |
2.3 热处理钢分析 | 第24-26页 |
2.3.1 金相试样制备 | 第24-25页 |
2.3.2 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2.4 蠕变试验及性能分析 | 第26-27页 |
2.5 氧化实验及性能分析 | 第27-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热处理对9Cr-6Co-2W-1Mo钢组织影响 | 第29-33页 |
3.1 金相组织 | 第29页 |
3.2 析出相 | 第29-30页 |
3.3 电镜组织 | 第30-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不同蠕变数据范围对新蠕变方程评估结果影响 | 第33-40页 |
4.1 蠕变激活能的确定 | 第33-34页 |
4.2 应力、温度与最小蠕变速率的关系 | 第34-38页 |
4.3 不同蠕变数据范围的评估结果对比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温度对9Cr-6Co-2W-1Mo钢组织蠕变性能影响 | 第40-61页 |
5.1 蠕变数据 | 第40-47页 |
5.1.1 蠕变曲线 | 第40-41页 |
5.1.2 传统蠕变评估 | 第41-45页 |
5.1.3 新蠕变评估方法分析 | 第45-47页 |
5.2 蠕变后组织 | 第47-57页 |
5.2.1 金相组织 | 第47-53页 |
5.2.2 析出相 | 第53-54页 |
5.2.3 微观组织 | 第54-57页 |
5.3 蠕变断口 | 第57-5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6章 氧化介质与温度对9Cr-6Co-2W-1Mo钢的氧化行为研究 | 第61-79页 |
6.1 不同氧化介质下的氧化行为 | 第61-67页 |
6.1.1 氧化曲线 | 第61-63页 |
6.1.2 氧化膜表面 | 第63-64页 |
6.1.3 氧化膜结构 | 第64-66页 |
6.1.4 长期水气氧化性能的对比 | 第66-67页 |
6.2 不同温度下的氧化行为 | 第67-76页 |
6.2.1 氧化曲线 | 第67-70页 |
6.2.2 氧化膜表面 | 第70-72页 |
6.2.3 氧化膜结构 | 第72-76页 |
6.3 预氧化处理后的氧化性行为 | 第76-77页 |
6.3.1 氧化动力学曲线 | 第76页 |
6.3.2 氧化膜表面 | 第76-7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8页 |